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INVISIBLE義大利戰後藝術展覽、座談
影片長度
01:19:03
時間標籤
「義大利戰後藝術展」座談
藝術家 蕭勤
藝術家 Mario Merz
藝術家 陳國強
INVISIBLE義大利戰後藝術展覽、座談
資料時間_ 1998/09/19
資料地點_ 台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義大利戰後藝術展」,邀請了義大利戰後重要藝術流派「貧窮藝術」的大師Mario Merz來台,與藝術家蕭勤、陳國強進行座談。

義大利戰後的1953年到1963年間為重建時期,將戰爭科技引入國內工業,創造了短暫的經濟奇蹟。當時便有部分藝術家對於這種工業文明提出質疑,例如:P. Manzoni的《Artist’s Shit》以罐頭包裝藝術家的大便加以出售;A.Burri則在其抽象畫作中拼貼了麻袋、帆布、木材等工業製品,凸顯對於社會性與工業文明的思考。1963年後義大利失業率開始高升,經濟不再景氣,又遭遇通貨膨脹以及國際冷戰的政治氣候,一些年輕藝術家開始訴諸原始的材質來表達對美學、藝術生態的質疑。1967年由藝評家G. Celant正式提出「貧窮藝術」的理論,他在熱那亞的畫廊舉辦了貧窮藝術的宣言展,並於雜誌上發表了貧窮理論,從此確立貧窮藝術之詞。

這次展覽分為三個年代,第一部分為1940到1950年代,展出的藝術家有A.Burri、L. Fontana,前者以凝固發霉或烘焦的方式重製媒材,將材質加以拼貼,質變出一個新的圖畫秩序;後者轉化雕刻的立體感,同時對畫布進行物質黏貼與切割,暗示第三度空間的存在,指示繪畫另一側空間的主體。

第二部分是1960到1970年代,展出的藝術家P.Manzoni主張色彩是有限的,為避免作品的意義被限定,他的石膏及陶土創作皆是無題並純白的狀態,而他的作品《線》試圖超越概念的距離,作為形而上學的嘗試,將「終點」隱匿起來,使觀者只能看到線條不斷的延續。

第三部分是1980到1990年代,藝術家M.Bagnoli的創作媒材涵蓋了科學及超物質,這次展出的作品《空間與時間,如同射手般的姿態》便是將光影納入作品中。而90年代藝術的發展趨勢已經與電腦密切相關,虛擬影像的應用成為新興的創作元素。

這次的義大利戰後美術展列舉的作品並不刻意將題材抽象化,而是盡量保留具體的形象,極度發揮媒材的本質,強化異於肉眼所見的現實世界。這些藝術家認為:媒材的使用毫無限制,觀察方式和表現方法也是毫無限制的,因此能將那些可見、不可見物質的奇妙並存狀態,及其映在腦海中的特殊印象呈現出來。

引自:鄭美雅,〈INVISIBLE義大利戰後藝術展〉,《在地實驗網路電視台》,1998/09/19。

發佈時間_ 2017\09\06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INVISIBLE義大利戰後藝術展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3140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1998/11/11
...
發佈時間_ 2017\09\05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8/05/15
「林奕華工作坊    愛的教育二之A片看太多了」 台灣小劇場聯盟邀請香港劇場導演林奕華來到台灣,以工作坊的形式徵選演員,於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演出《愛的教育二——A片看太多了》,探討台灣的窺視文化。 ...
發佈時間_ 2017\09\04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8/09/25
...
發佈時間_ 2017\09\06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