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九〇年代台灣(小)電影的海濱廢人、廢墟風景、島嶼邊緣-何平《十八》(1994)
影片長度
02:03:49
時間標籤
九〇年代台灣(小)電影的海濱廢人、廢墟風景、島嶼邊緣-何平《十八》(1994)
資料時間_ 2018/07/07
資料地點_ 在地實驗

九〇年代(小)電影系列座談的第二場,以何平導演的《十八》(1993)作為核心──這是一部取鏡於台灣北海岸的、關於「海濱廢人」的、怪力亂神的、充斥著性與暴力的電影。

於是,首先,我們將從童偉格書寫故鄉北海岸的小說出發,回溯台灣文學裡的「浪人/廢人」系譜:「七等生─(施明正)─舞鶴─(駱以軍)─童偉格」,藉此探問九〇年代的「浪人/廢人」(以及「頹廢的獨派」) 在政治上與文化上的涵義。

其次,我們從雷驤「戒嚴時代寫生」與林亨泰〈 風景NO.2〉啟程,重新凝視八〇年代以及千禧年之後視覺藝術與台灣電影裡的「海濱風景」:張照堂《王船的祭典》( 1980)、楊德昌《海灘的一天》(1983)、侯孝賢《戀戀風塵》(1986)、萬仁《惜別海岸》(1987);千禧年前後,實驗紀錄片「流離島影」系列 (1999),姚瑞中「台灣廢墟迷走」(1996-2006),黃信堯《帶水雲》(2010),鐘聖雄與許震唐的《南風》(2013),以及鍾孟宏導演 (或攝影師「中島長雄」) 鏡頭裡的西海岸荒原風景。這些「負面」或「負片」式的廢墟海濱風景,作為「界線」、「中介地帶」、「邊陲地區」,與九〇年代「台灣作為一個島嶼」而浮現有何關係?與九〇年代「海洋台灣」論述的出現關係為何?

這些「島嶼邊緣」的「風景」 (包括了影像與論述),恰恰可以反映九〇年代「中心vs.邊緣」的白熱論述,亦可省視此一論述怎麼在千禧年之後逆轉並且重構。而九〇年代小電影自那以後始終零星的位居台灣電影史和電影論述的「邊緣」地帶,是否有機會在觀眾和論者的回頭檢視之後得以潛勢復甦、游擊當下的「中心」。(文/陳平浩)

延伸閱讀:
1.「九〇年代台灣(小)電影的海濱廢人、廢墟風景、島嶼邊緣-何平《十八》(1994)」,在地實驗計劃論壇,2018/07/07
2.「重探九O年代台灣(小)電影及其影音狀況」系列,在地實驗計劃論壇
3.向陽,〈海,以及波的羅列:回應龍應台〈面對大海的時候〉〉,向陽文苑,2003/12/01
4.〈[書評] 邊緣的對應:童偉格小說中的廢棄與剩餘〉,《秘密讀者》,2016/05/15
5.雷驤,〈深別〉
6.黃錦樹「論嘗試文」提及雷驤
7.《海灘的一天》That Day,on the Beach 34周年重映正式預告
8.陳平浩,〈海洋和島嶼之間,漂離和佇留之際─萬仁的《惜別海岸》〉,放映週報,2013/07/05
9.龔卓軍 ,〈起咒的姿勢:張照堂與攝影主體性的追尋〉,藝術家雜誌,2018/10
10.孫松榮,〈超紀實之眼:論張照堂1970年代的另類紀錄片〉,《現代美術學報》,2014/05/27
11.「十八」,文化部臺灣文化工具箱
12.謝璇,〈尋訪台灣影像地圖:「文學.電影.地景」學術研討會〉,放映周報,2011/09/09
13.「地景文學」,文化部台灣文化工具箱

 

發佈時間_ 2019\08\12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陳平浩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6957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2015/04/25
英國作家勞倫斯‧達雷爾(Laurence Durrell)曾描述舞蹈在古希臘往往不是一種表演,而是群眾性的儀典。舊瓶裝新酒,醞釀當代新舞風?混東西或者跨界?就是要新!舞風顛覆過往,小孩與素人大顯身手,藝術家提問舞蹈表達的最小單位是什麼?抑或以獨特的攝影風格舞動時間與空間,在剪接的時間軸上放膽編舞! ...
發佈時間_ 2017\01\24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8/08/14
...
發佈時間_ 2017\09\05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5/09/12
在全球化的經濟體系的影響下,我們在不同視角下的所作所為也越來越相似。因此我們必須要重新思考我們的根本。各種不同的基礎建設因應著我們的社會而產生,而這社會中也包括自然,正如同自然一直是世界的根本。但我們如何能夠理解他,並使之融入我們呢?在這時候,關鍵很可能是賦予同 ...
發佈時間_ 2017\01\03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