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策展單篇
後見之明──ET@T Archive的串流視域

開源時代的錄像力量

自1991年網際網路正式開放以來,網路資料分享的方式由單方上載伺服器,到使用者兼分享者的P2P多節點傳輸,再升級至當今即時影音串流與多方同步評論。雲端科技精進,開源(open data)時代來臨,資源自造、自用、汰換升級週期縮短,倏地置換你我的手持或穿戴裝置,變造視野與身體感,以及最重要的:知識論。一如人文研究難抵科技發展之勢,當代的檔案研究的取徑與價值,也因自學、共創工作方法竄起而展開新局。

在錄像(或稱「影片」,英譯通常有video; film; moving image等)自製、傳播方式如撥打手機般速成的今日,錄像不再只有「開拍」到「殺青」的濃縮剪輯版,也不再只是影視傳媒、檢調監控視角下,那些服膺商業利潤或國家機器所開創的場景、收攝的眾生。反而,從自拍到空拍,更多既日常且奇觀的即時影片自天上地下湧出。影片數量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長,畫質也越來越好。很顯然,這類的影片並非意在辨明真相,或行革命宣示。反而,製成影片的目的是「即時分享」;這些直覺、帶情緒的影片訴諸分享者的個人意志,並試圖對話。這個時代的錄像,除了「動態影像」(moving image)「高速疊合影格後產生運動顯影」的物理意義,機具與網路即時支援的影像收發與剪輯功能,使得錄像的「動態」意涵正轉移至「移動的持鏡身體」,與「不斷演進的生活當下」。換言之,錄像就快要與生活同步,我們甚至可以說:錄像在當代即是「未知的現場」,持續揭露該時該地。錄像多如繁星,當重大公共事件發生,上千則網民直播影片甚至可用來製成3D環景動畫,高度擬真地還原現場。無以避免,數位影片終將累積至具「數據」(data)價值的海量,屆時,人們不僅可用來還原歷史現場,或藉此追蹤(甚至同步竊看)陌生人的足跡。

在影像數據化的時代,一個嶄新的課題於焉產生:内於音像的語言──包含靜態影像的構圖、色溫,以及動態影像的敘事、音效──還保有多大程度的創作、研究價值?這不屬既存的「紀錄片」、「實驗電影」或「錄像創作」等創作本體論爭辯,開源時代中,錄像的意義已然從「內容」滑移至「技術」與「行動」,也就是攝錄所應用的數位科技,與檔案如何被社群網路所保存、流通,以及應用、詮釋。在此多重層次上,錄像所攝錄的與其說是持機者的實地經歷,或創作者的個人品味,不如說錄像檔見證了該時該地的未知與侷限。恰恰,錄像是實驗與驗證的載體,是「證物」,而錄像內容的價值更在讀者的解讀、傳送與應用等行動中多方「自造」。

即便如此,從上述唯物觀點觀看錄像仍有難處,主因行之有年的「錄像剪輯」技術早已折損錄像的實證意義。這是解讀者的難題。畢竟自年幼看影片開始,我們早對片中的「虛擬」與「特效」習以為常!正因如此,錄像的「創作」意義迄今持續覆蓋著它的「證物」價值,而且是壓倒性地覆蓋著。如此一來,應如何保持敏銳,掘出內於錄像的實在意義,並讓實在的知識成為閱聽者建立資訊、開拓記憶與想像的骨幹,是開源時代的難題,更挑戰著當代「錄像檔案研究」生產開創性意義的可能性。

視域的消失點

誠然,我們尚能善用時代的優勢,藉指認汰舊的剪輯技術來辨別影片真偽。然而,僅只於辨識「真偽」的常識,仍無助於辨明錄像混合著「創作」與「證物」的訊息。因為很清楚地,影像中的「物」暗示著應用者的時代環境與個人喜好,影像視角則反應了攝影者的偏見與排除。既然無法排除「持攝影機的人」(無論攝影機是否是「手持」型)代表的人文與政經意義,我們要問,就算單純如監視影片,影片是否仍保有其絕對價值?或者,影片的訊息終究侷限在觀影者「腦補」的相對意義中?

ET@T Archive(在地實驗影音檔案庫)2016年首批分享的檔案,是攝於1996至2001年間與「劇場/表演」、「聲音/音樂」兩大主題的紀錄影像。不同於其他正式紀錄的影片,這批錄像具有「直播」影片才有的臨場性與親切感:實地長時間的紀錄、因朋友關係才捕捉到的鬆散神情──尤甚者,攝錄當下不為公開只為備份的意圖──讓影像滿溢著輕鬆而親暱的氛圍。以現在的說法,這樣的鏡位其實正是鄉民直播視角:佔據演出的一角,單鏡頭定點拍攝,無太多特寫、亦無line-in收音,或是隨走隨拍,鏡頭依附著雙眼躍動、擺頭。影片沒有起承轉合,只有一鏡到底的鏡頭,與乍起乍落的意外。這樣的影像所捕捉的並非故事,亦非戰績,而是現場,也是記憶。

台灣渥克

顯見,這批影片最大的特色是「創作」與「證物」性質不相上下。為了保留這樣的質地,在地實驗2014年起處理影帶時幾乎不剪輯影片,而是盡量保留影片內容,至多在畫面上註記基本資料。會這樣做,一方面因為影像相當樸實地紀錄現場,也展現了作者風格。不具名的攝影者、採訪者等人,外於鏡頭卻織構了「在地實驗」的作者品味。另一方面,影片所揭露九零年代生猛的文化樣貌,既自成一格,也是今日難得的視野。這種相當矛盾的檔案質地,彷如在地實驗「鬆散、敞開,卻低調到略顯封閉」的協作平台性格,看似中性卻有其鮮明的個性。然而,這些分明是普遍掃描文化活動現場的影像,終究不能以紀錄檔案視之,因為內於影像中的人與故事,是後人極難辨明的死角。即便影片的人事時地物資訊已明朗,關鍵字丟入google後亦能導向若干報導、評論、研究,這些後話都無能勾勒影片捕捉到的喜怒哀樂。

讓影像自我辨明

ET@T Archive裡的影片是真實的現場,但視域畢竟受限影像,使得我們觀看這些迄今已顯赫有名的劇場、音樂工作者的創作現場時,仍不免迴繞在知其所以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中。換句話說,ET@T Archive這批九零年代的「劇場/表演」與「聲音/音樂」主題影片,除了影像反映的「創作」與「證物」質地,還反映了攝影者與被攝者間、被攝者彼此間的交情。

http://archive.etat.com/etat-varchive/1097/

時隔二十年,因建置檔案庫而展開的影片內容辨明與議題研究工作,因為難解片中的「喜怒哀樂」,突顯了「錄像檔案研究」的可能與侷限。執行ET@T Archive計畫有幾個基本工程:一是閱讀各影帶影片,按邏輯編輯影片次序;二是尋找被拍攝的當事人,或單純地探詢授權意願,或請教影片內容;三為詢問可能瞭解影片內容的人,釐清影片基本資料。藉以上方法,在地實驗彙整了網路資料得佐證的人事時地物等基本訊息,於檔案庫網頁附上精選的網路參考資料。至於影像所流露的不明卻豐富的個性與情感,則保留影像中,讓它在閱讀時自我辨明。會這麼做,主因除了不踰越劇場、音樂研究專業,另一方面,則是盡最大可能呈現影片的觀眾視角、朋友關係才能捕捉的親暱氛圍──這樣的影像在今日並不難得,但若紀錄內容是1990年代台灣重要的前衛活動現場,則相當少見。「有沒有可能以社群直播的影像形式呈現1990年代台灣藝文活動現場?」因為時代的巧合與可貴的機緣,ET@T Archive計畫所呈現的正是這樣特質的影片。

在資訊浮濫的時代,無論動態或靜態影像,都正快速地取得溝通、存證的能量,擠壓了文字的功能,同時也壯大影片數據化的唯物意義。處於影像價值角力的當下,在地實驗試圖做的,除了建立資訊平台、補充台灣文化藝術的檔案,就是以影像進行抵抗:讓第一手影像公開流通,迫使影像被閱讀、讓影像自我辨明,進而開創更多元的內容解讀,期望串聯彼時與今日的議題。

延伸閱讀:葉杏柔,〈談「當代」太正確,談「前衛」太保守〉,《數位荒原》ISSUE22(2015/08/28)

[註] English title of this article: Viewing through Duration: Streaming Horizon in ET@T Archive

資料筆數
文章0
圖片1
影音8
策展人
葉杏柔
葉杏柔 Hsing-Jou Yeh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論以〈行政與治理之間:從當代文化官僚角色重新看待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2013)為題,關注台灣90年代起青年本土意識茁壯,以及彼時樂於「破格」的時代精神下所衍生的文化特性。她2014年起任職在地實驗與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現為在地實驗媒體劇場負責人。她主導/參與的計畫議題與「台灣九〇年代藝文檔案」以及「科技藝術」、「數位文化」有關。2022年受窮劇場邀請,她以「九〇年代噪聲作動的頻譜:從周逸昌、黃明川與王福瑞的藝術實踐談起」為題,談三位藝術創作者在劇場、影像與聲音的藝術實踐及其開創的時代意義。此議題亦為她近期研究與評論的方向。
00:51:54
資料時間_ 1997/05/16
資料地點_ 女巫店
糯米糰成立於1994年,2004年中止演出後,團員退居幕後繼續從事音樂創作。1997年糯米糰發行同名專輯,1998年參與陳玉勳《愛情來了》電影原聲帶創作,入圍金馬獎最佳電影原聲帶最佳歌曲。在地實驗攝錄 ...
策展人短評

女巫店粉紅、橙黃的聚光燈隨歌曲韻律明滅,鏡頭穿梭在樂手、觀眾席與PA台間,時而晃動失焦,模糊中勾勒了二、三十位聽眾的現場。演出後,還沒入伍的糯米糰分享心中的音樂偶像,以及與唱片公司合作的想法。一鏡到底的鏡頭,捕捉了樂手在話題間沉默的神情,與靈光乍現的剎那。

發佈時間_ 2016\09\30
01:06:42
資料時間_ 1996/06/29
資料地點_ 在地實驗
在地實驗於1996-1997年間舉辦「人文論談」,期間邀請各類文化團體、藝術家主持與演出,冀望以論壇活動的方式激盪思考,讓各種聲音碰撞、摩擦,在交流的過程中尋求問題的出口,並提出未來可能的議題。這支影 ...
策展人短評

人聲、大提琴、電吉他、合成器與投影圖像的有機組合,是這場達五十分鐘聲音表演的創作元素。在1996年在地實驗的空間中,空調運轉的聲音意外成為搶戲的環境音,現場觀眾直接建議主辦單位,日後將表演區改至離空調較遠的區域。

發佈時間_ 2016\09\30
資料時間_ 1996
資料時間_ 台北
應蔚民(夾子小應)曾任濁水溪樂團團員,1995年成立夾子大樂隊,創作歌曲以本土風格為大宗,代表作是夾子大樂隊的台客搖滾曲《轉吧!七彩霓虹燈》。在地實驗攝錄的這支影片是應蔚民的專訪,請他談在地實驗記錄、 ...
策展人短評

不管是春天吶喊、96年在誠品敦南地下室的表演、98 E.M.P.電子實習演出,或是「在地新聞」(ET@T News)採訪,在地實驗有不少小應(應蔚民)的紀錄影像。就連這支(http://archive.etat.com/etat-varchive/871/)1997年拍攝董事長樂團在女巫店的演唱,小應都被cue上舞台即興一番。這隻在地實驗專訪小應的影片是另一段「獨家」,影片中小應表達他對在地實驗報導夾子大樂隊的想法,既嚴肅又詼諧。

發佈時間_ 2016\09\30
02:17:39
資料時間_ 1996/02/13
資料地點_ 見山藝術
台灣渥克劇團(1992-2005)作品內容結合本土娛樂、俗豔舞台等台灣庶民趣味,作品多具諧謔嘲諷的風格。1995年開設「台灣渥克咖啡劇場」,並舉辦「四流巨星藝術節」,造成台北一股小劇場熱潮,使當地成為 ...
策展人短評

ET@T Archive收錄的「台灣渥克劇團」資料為所有檔案之冠,至2016年10月止共有26筆影片與照片檔。《重金屬秩序》的排演紀錄是少數達兩小時以上的排練影片,現場近十位演員排練的同時彼此笑罵吐槽,鏡頭跟著他們在幾坪的空間裡或坐或站。演員與攝影者間並無互動,畫面像是取自在旁觀察的友人雙眼,演員很有默契地不向友人攀談。

發佈時間_ 2016\08\23
00:27:12
資料時間_ 1998/04
資料地點_ 墾丁
Spring Scream(春天吶喊,又稱「叫春」或「春吶」,1995-)由兩位外籍人士Jimi與Wade創辦,每年固定於四月舉辦,是台灣音樂祭的活動始祖,也是目前台灣規模最大的國際型音樂、藝術與文化 ...
策展人短評

1990年代的Spring Scream(春天吶喊)是什麼樣子?除了舞台上的演出,當然還有舞台下舞動的身體、竄燒的營火、藍天與熱浪。1998年在地實驗記者鄭美雅偕同攝影師南下墾丁,從踏上墾丁大街開始就收錄進影像,最後還捕獲野生董事長樂團,請他們暢談對春吶的想法。那時候的墾丁,看起來相當慵懶。

發佈時間_ 2016\09\30
01:01:54
資料時間_ 1997/07/04
資料地點_ 女巫店
董事長樂團(1989-)前身為1989樂團,強調搖滾樂的原真性,歌曲多取材自本土議題。團員大鈞分享,當時將團名定為「董事長樂團」的原因是:「當年張雨生(Metal Kids)、趙傳(紅十字)、東方快車 ...
策展人短評

90年代的女巫店在台灣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在仍然不乏樂團在小店現場演唱的今天,這支影片的特殊性恐怕只在它錄下的人事時地:董事長樂團(被cue上台的小應算是影片「彩蛋」)、現場演唱(其中還包含剛寫好,需要拿著稿子唱的〈不爽〉)、1997年與女巫店。女巫店的角色?不證自明!

發佈時間_ 2016\08\05
01:01:02
資料時間_ 1996/10/05
資料地點_ 紅綾金粉劇藝工坊
紅綾金粉劇藝工坊成立於1994年,最初由建中話劇社的校友發起,團員來自各校,包括國藝院、師院、華岡、銘傳、實踐、交大等,組成多元。紅綾金粉劇藝工坊的創作兼具美學與政治效能,欲藉劇場作品探索多面向議題。 ...
策展人短評

這是少數拍到劇團在化妝間上妝,也是唯一攝影師因為鏡子而入鏡的影片。除了上妝時的閒聊,影片還拍攝了技術人員測試,與相當完整的彩排紀錄。也是因為這支影片,我們才發現youtube可以很精準地自動偵測有版權音樂的片段,神乎其技。

發佈時間_ 2016\09\08
1:52:34
資料時間_ 1996/01/11
資料地點_ 臨界點劇象錄劇團團址
臨界點劇象錄(1988-)由前衛劇場工作者田啟元(1964-1996)與詹慧玲、林泰助共同組成。初期劇團由一群對戲劇充滿熱情的跨校學生組成,漸漸被喻為極前衛、風格化的小劇場代表性團體。1980年代,解 ...
策展人短評

影片不僅記錄了劉守曜、鄭志忠的排練與正式演出,還有台灣渥克劇團的陳梅毛獨家貼身專訪。又悠然、又親暱,鏡頭一度zoom in到滿版卻模糊的超級臉部特寫,那一瞬間彷彿貼近了喃喃的現場,側耳一聽,卻是不甚清晰的詩語。

發佈時間_ 2016\08\17
01:16:16
資料時間_ 1996/12/21
資料地點_ 台北萬華
金枝演社劇團於1993年由王榮裕創辦,以簡單、俚俗、坦蕩的情感表現方式打入普羅大眾生活,將劇作靈感回歸本土,重新找回戲棚腳的感動,可說是散發獨特草根魅力的全民劇場。1996年推出《胡撇仔戲──台灣女俠 ...
策展人短評

劇場應如何開放、詼諧俗民又具張力,金枝演社劇團1996年在萬華的《胡撇仔戲──台灣女俠白小蘭》是首演系列的最終場,在地實驗卡了一個好位置,收錄了一個多小時無冷場的精彩演出。

發佈時間_ 2016\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