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標籤
篩選
格式
年份
主題
標籤:“數位文化 Digital Culture” 共找到 26 筆影音資料
10 20 30 per page
資料時間_ 2016/12/19
「運動」是動畫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元素,而運動最重要的是「節奏」與「時間」。當動畫遇上音樂,節奏與時間如何被我們視聽,又如何創作動畫影像的音樂?「動畫的世界裡,聲音如何被聽見?」系列論壇將從解構聲音來看音樂和音效的界線,認識音效以及聲音的挪用與再利用,從不同類型中的配樂與比較出發,觀察配樂家如何利用音樂、聲音。同時,從配樂理論分析動畫配樂的「增值」, 並從現場示 ...
發佈時間_ 2017\02\08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5/04/19
Google曾計畫以高空氣球取代網路通訊衛星,是否可行?衛星與高空氣球的區別為何,又如何運作?此外,在現今高度全球化的世界社會,人類的存續和發展遭遇相同的威脅,太空殖民乃眾多因應方案之一,而其條件與挑戰為何?從太空殖民延伸至時空旅行,我們能否回到過去,改變未來?電影Interstellar中的黑洞、蟲洞、超立方體又是什麼?最後,回到最根本的哲學問題:我們是誰 ...
發佈時間_ 2017\01\24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5/03/20
“Science works! Bitch.”(科學是真的有用啦,不要機機歪歪咧!),是科學家在面對質疑時心中最常出現的O.S。人們都理解,科學是個不斷在進步中推翻自己的系統,基於某種客觀時跟耗時過程,科學家透過各種不同變因的方法去實驗材料與人無法完全決定的可能結果。今日,科學方法成為當代藝術領域的新材料,儘管在文藝復興時代科學與藝術被認為是不分家的,然而, ...
發佈時間_ 2017\01\24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5/03/08
“Science works! Bitch.”(科學是真的有用啦,不要機機歪歪咧!),是科學家在面對質疑時心中最常出現的O.S。人們都理解,科學是個不斷在進步中推翻自己的系統,基於某種客觀時跟耗時過程,科學家透過各種不同變因的方法去實驗材料與人無法完全決定的可能結果。今日,科學方法成為當代藝術領域的新材料,儘管在文藝復興時代科學與藝術被認為是不分家的,然而, ...
發佈時間_ 2017\01\24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5/03/01
“Science works! Bitch.”(科學是真的有用啦,不要機機歪歪咧!),是科學家在面對質疑時心中最常出現的O.S。人們都理解,科學是個不斷在進步中推翻自己的系統,基於某種客觀時跟耗時過程,科學家透過各種不同變因的方法去實驗材料與人無法完全決定的可能結果。今日,科學方法成為當代藝術領域的新材料,儘管在文藝復興時代科學與藝術被認為是不分家的,然而, ...
發佈時間_ 2017\01\24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5/01/03
“Science works! Bitch.”(科學是真的有用啦,不要機機歪歪咧!),是科學家在面對質疑時心中最常出現的O.S。人們都理解,科學是個不斷在進步中推翻自己的系統,基於某種客觀時跟耗時過程,科學家透過各種不同變因的方法去實驗材料與人無法完全決定的可能結果。今日,科學方法成為當代藝術領域的新材料,儘管在文藝復興時代科學與藝術被認為是不分家的,然而, ...
發佈時間_ 2017\01\20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4/10/08
電腦除了讓傳統樂曲的創作更加簡便外,也劇烈的改變了音樂創作以及聆聽的方式。而隨著電子設備以及電腦運算快速發展下,以Laptop作為樂器而躍上舞台中央,成了現今人們所熟悉的場景。這種取代傳統樂器,微小化而能處理大量聲響的「樂器」,幾乎在手指尖的距離就能對聲音產生巨大的影響(或者不影響)。然而,這件事是否對「表演」、「聆聽觀眾」、「創作」等概念產生巨大的影響?而 ...
發佈時間_ 2017\01\18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4/08/16
可攜式電腦的發展,讓越來越多人能夠自己創造音樂。而無論是數位音頻工作站(DAW)、軟體APP、數位硬件,都擁有獨特的音頻工作流程與方式。但更重要的是,這些軟件的設計更多是具現了人們對於音樂的特定想像,並且也回頭對受眾產生極大影響。和視覺相異的是,音樂被視為時間的藝術,但樂譜空間化了這個時間流的藝術形式,而現代音樂家則是透過不同的技法去打破空間結構的形式,去突 ...
發佈時間_ 2017\01\18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4/07/20
在複製技術前,空氣震動是認識聲音的基礎。到了電子器材的發明,聲音開始以波的形式出現;到了數位時代,聲音成了數字化的二元碼。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我們對耳朵聆聽的想像也開始有所不同。我們開始追求過去從來沒有的美學意涵:更「自然」的聲響,更具有身體「共振」的聲響,更有「現場感」的效果等。當聲音可以被儲存、調製、改造、傳送時,聆聽感知就開啟了所有可能性的自我改造,當 ...
發佈時間_ 2017\01\18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4/06/14
有所謂藝術的聲響嗎,它存在何處,又如何區辨?從漢斯立克奠定了音樂美學的結構因素後,音樂的評論與批判總是離不開音樂內在結構的因素。但留聲機發明後,聽者無法再回避音符以外的聲響,因為技術媒介已不可避免包涵了音樂以及以外的聲響。無論班雅明、阿多諾等哲學家、社會學家,賦予了聲音在媒介時代新的意義。而數位聲響的無限可能性,留給聽者的問題不再是內涵的聲音結構問題,而更多 ...
發佈時間_ 2017\01\18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