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臨界點劇象錄1996年演員訓練
影片長度
01:01:35
時間標籤
臨界點劇象錄劇團團址
臨界點劇象錄1996年演員訓練
資料時間_ 1996
資料地點_ 臨界點劇象錄劇團團址

臨界點劇象錄(1988-)由前衛劇場工作者田啟元(1964-1996)與詹慧玲、林泰助共同組成。初期劇團由一群對戲劇充滿熱情的跨校學生組成,漸漸被喻為極前衛、風格化的小劇場代表性團體。1980年代,解嚴前後,在導演田啟元的帶領下,臨界點的劇作內容深具社會批判性,尖銳地反映階層問題及受壓迫者的困境。劇作多指向社會議題,包括同志、愛滋病與雛妓議題等,代表劇作有《平方》、《毛屍》、《白水》、《瑪麗瑪蓮》等。1988年演出《毛屍》後,團名正式定為「臨界點劇象錄critical point」,為物質面臨臨界質量之意,期許在社會文化的臨界中尋求突破、解放的施力點。1996年8月田啟元逝世後,臨界點轉型為「生活劇場」,以誠實的態度、深刻的自我反省進行創作。在地實驗攝錄的這支影片為臨界點劇團1996年的演員訓練記錄,由鄭志忠帶領。
引自: 〈臨界點劇象錄劇團〉,《臺灣大百科全書》 
延伸閱讀:
1. 李拓梓,〈週日想想:民樂街68號〉,《想想論壇》,2012/12/30。
2. 詹慧玲,〈共同目睹舞台現象—臨界點劇象錄〉,《台北小劇場—一群年輕劇場工作者的文化紀錄》, 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新聞處,1996。
3.[專書]《台北小劇場:臨界點劇象錄》,《在地實驗影音資料庫 ET@T Archive》,2016/12/01

發佈時間_ 2016\08\17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臨界點劇象錄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1014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2000/09/21
九二一深夜,台北市臨界點生活劇場舞台上,上演一幕如假似真的震後災難場面。烏漆的空間,四周被黑幕包裹,上空斑裂垂吊的布塊像崩裂的牆面油漆,一條條裸露鋼筋、傾頹的門板窗檯,舞台地面俱是水,嘩嘩的水聲水影映著兩方微微透光的玻璃。舞台不停地漏水,水花濺起噴及觀眾,演員濕答答滾在水裡成了半裸的魚。由於太暗,排演時,導演王墨林一個不小心還差 ...
發佈時間_ 2020\05\07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6/05
這是一份一群年輕劇場工作者的文化紀錄,一共十二個大台北地區的小劇場團體各自提供了他們的發展故事,讓我們看見小劇場在八零年代奮力將人民的文化力量,展現在政治和社會運動中;也看到了九零年代劇場工作者大膽剖析個人私密。相對於西方劇場的經典歷史,台北小劇場還年輕,透過不斷實驗與批判瓦解了傳統劇場美學,一種在地的新劇場文化正在重塑。小劇場的生存發展常常因為場地限 ...
發佈時間_ 2016\12\09
1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7/05/30-1997/06/01
五節芒劇團致力於實踐各式戲劇風格的可能性,以實驗性戲劇藝術建構更具人文素質的表演形式,期盼能使更多市民大眾走入劇場欣賞戲劇藝術。本劇包含臨界點劇象錄劇團成員,如曾啟明;藝術指導為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院長鍾明德。 此檔案為當年的宣傳品。
發佈時間_ 2016\09\21
1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