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ET@T Forum] 江凌青「網路時代的美術館、觀眾與日常生活」
影片長度
01:46:35
時間標籤
[ET@T Forum] 江凌青「網路時代的美術館、觀眾與日常生活」
資料時間_ 2014/12/21
資料地點_ 在地實驗 ET@T

這場演講從網路在美術館策展領域的發展,來探討數位時代的觀展經驗如何以打破人們對「現實」的既有概念為核心,而這愈趨多元的策展/觀展的可能性,又會如何調整了美術館與觀眾的關係,並且為我們提供理解現實與想像時間、空間與物件的新可能。討論的範例包括1. 將漫遊美術館的經驗搬上網路的計畫,例如Google Art Project和Ikono TV;2. 改變漫遊經驗的新媒體計畫(例如手機app或特殊訂製的機械裝置),例如Tate Britain美術館的After Dark計畫;3. 「網路」本身的檔案化與博物館化。透過這些範例,我們可以反思的問題不只是美術館/博物館的機制演變,也能進一步對於「檔案化的知識」和「日常生活經驗」的關係,提出更深入的思考。洪席耶說過的「The real must be fictionalized in order to be thought」(真實為了被人思考,必須被虛構化)在這樣的討論中,是個頗富啟發效果的提醒。(Jacques Rancière, The Politics of Aesthetics, trans. Gabriel Rockhill, London:Continuum, 2004, p.38.)

延伸閱讀:
1. 江凌青「網路時代的美術館、觀眾與日常生活」,在地實驗計劃論壇,2014/12/21
2. 江凌青「數位時代下的美術館與策展」系列(2014/05/24-2014/12/21)

發佈時間_ 2016\12\27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江凌青、陳美璇、論壇公開播映資料之著作人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1970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2007/11/23- 2007/12/02
2007年第二屆台北數位數位藝術節「玩開」,由在地實驗策劃。 數位技術與概念對於藝術創作而言,既可以說是一種形式上的創新,也可以說是一種內容上的進化。作品也能擁有更多樣化的發展潛力。但我們更關心的是數位概念為藝術創作所開拓的 ...
發佈時間_ 2017\12\12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4/12/13
下平千夏於1983年出生在日本。2007年畢業於武蔵野美術大學建築系後,轉至東京藝術大學跨媒體藝術學系修習碩士課程,並於2010年完成碩士學位。她的作品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各種”界線、邊界”,並以此主題衍生出展覽及藝術裝置作品。近期以探索透過”空間體驗”為主要進行核心,認為我們每天無意識的行為和認知皆受到外界的控制,並進入到我們 ...
發佈時間_ 2017\01\03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6/06/20
鴻鴻,本名閻鴻亞,詩人、劇場與電影編導。1994年創立密獵者劇團,曾任《現代詩》、《現在詩》與《表演藝術》主編,出版多種詩集、散文、小說、評論與劇本,曾與楊德昌等人合著電影劇本《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1998年創立快活羊電影工作室,編導首部影片《三橘之戀》(1998)即獲得威尼斯影展邀展。鴻鴻曾獲多項文學與戲劇獎項,1996年以劇場導演身分 ...
發佈時間_ 2016\08\26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