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ET@T Forum] 陳逸淳「美學判斷的社會評判:什麼是誰的藝術」
影片長度
02:16:36
時間標籤
[ET@T Forum] 陳逸淳「美學判斷的社會評判:什麼是誰的藝術」
資料時間_ 2014/08/30
資料地點_ 在地實驗 ET@T

承續上一次演講題旨,「美學判斷的社會批判:什麼是誰的藝術」將繼續深入探討藝術的正當性的問題:事物是透過怎麼樣的機制,才能成為藝術?如果創作停留在個人的層次,那麼就沒有正當性的問題,既然不為人知,也就無所位藝術與否的問題。但如果創作要被別人看到、被認可、被欣賞,被承認為藝術,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機制呢?這些使藝術得以可能的過程,是一般性的、無目的性的,還是經過計算和賦予的結果?藝術史上,「什麼是不是藝術?」一直是個充滿煙硝味的提問。我們能夠說出某些東西是藝術,而某些東西不是;我們能夠說有些人是藝術家,有些人不是;我們能夠說某些東西值得放在博物館裡頭,某些東西值得被展出、被追捧、被仿效,是因為對此我們的腦袋裡頭已經有了一些先見了。這些先見讓我們知道,什麼是藝術而什麼不是。本講座要探究的是,面對作品,我們所擁有的這些俗見(doxa)、先見(prénotion)和判斷(judgment),究竟從何而來、如何被建構?再者,這些判斷如何影響我們,甚至影響政策?

延伸閱讀:
1.美學判斷的社會評判:什麼是誰的藝術,在地實驗計劃論壇,2014/08/30
2.在地實驗計劃論壇「什麼不是藝術」系列總覽(2014/05/31-2014/08/30)

發佈時間_ 2017\01\18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陳逸淳、論壇公開播映資料之著作人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2112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2018/01/14
《旗艦毫宅》為一部虛擬新建案的廣告片,故事背景設定在2027年的高雄鳳山黃埔新村,由六位表演者交錯演出建築師、身體訓練師、生物學家、三位承租者角色。從《旗艦毫宅》建案地點黃埔新村的歷史背景導入:從建村、廢村到「以住代護」的文化政策,以及後續 ...
發佈時間_ 2018\05\03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5/01/24
安東尼奧‧德‧尼可拉斯(Antonio de Nicholas)說:「神祕主義者最初的文本…...是他的身體……」,舞蹈與影像結合的機緣似是其來有自? 回溯先鋒們實驗電影與舞蹈的革命,旁涉國際舞蹈影像展及各地實驗的新陳代謝,導演、編舞家、舞蹈家、攝影師、剪輯師、燈光與場景設計 ...
發佈時間_ 2017\01\24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6/03/28
「我們就像機油一樣被倒入這個大機器之中,經過兩年的運轉之後油老了,機器就需要換新油了。」— 前室友 ( Justin),2013-2014, Rijksakademie進駐藝術家。其實本次講座原訂的名稱為「創作者討生活系列:藝術家作為機油,全球化下的藝術進駐機器運作」,在開始申請藝術進駐之前,父親總是深切的提醒第一份工作 ...
發佈時間_ 2017\02\08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