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ET@T Forum] 史旻玠「拆解音符:聲響在藝術領域中發生什麼改變?」
影片長度
01:56:13
時間標籤
[ET@T Forum] 史旻玠「拆解音符:聲響在藝術領域中發生什麼改變?」
資料時間_ 2014/06/14
資料地點_ 在地實驗 ET@T

有所謂藝術的聲響嗎,它存在何處,又如何區辨?從漢斯立克奠定了音樂美學的結構因素後,音樂的評論與批判總是離不開音樂內在結構的因素。但留聲機發明後,聽者無法再回避音符以外的聲響,因為技術媒介已不可避免包涵了音樂以及以外的聲響。無論班雅明、阿多諾等哲學家、社會學家,賦予了聲音在媒介時代新的意義。而數位聲響的無限可能性,留給聽者的問題不再是內涵的聲音結構問題,而更多是如何區辨的問題,如何在聲響中區別出具有美學意涵的聲響。相對於視覺,聲音在藝術領域中被視為抽象度極高的對象。在過去它透過音符作為中介而被形塑,但複製技術的發明,動搖了音樂的藝術形式,聲響漸漸的成了被討論的主題。從類比技術到數位技術,音樂形式產生了劇烈的變化,聲音有了無限的可能。也因此,「聽」成了當今至關重要的命題,然而,聆聽者到底要如何聆聽才能察覺藝術形式,又或者這些需要察覺的聲響是如何被社會性的塑造?面對數位時代的多變聲響,我們需要重新找尋那些,對於聆聽至關重要的變革技術,不僅是因為它所帶來的新穎聲響,更是聽音模式的歷史轉折,塑造我們如何感覺聽「聲響」這件事。

延伸閱讀:
1.拆解音符:聲響在藝術領域中發生什麼改變?,在地實驗計劃論壇,2014/06/14
2.在地實驗計劃論壇「電音與科技的時代感」系列總覽(2014/06/14-2014/10/18)

發佈時間_ 2017\01\18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史旻玠、論壇公開播映資料之著作人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2116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2019/09/09
【樂器解構與樂譜演繹的時代性: 以Helmut Lachenmann “Pression” (1969) 與動見体 “凱吉一歲” (2013/15) 為例】 在德國當代作曲家Helmut Lachenmann 1969年的作品“Pression”中,演奏者必須按照Lachenmann創作的「 ...
發佈時間_ 2020\03\25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06/11/10-2006/11/19
2006年第一屆台北數位數位藝術節「靈光乍現」,由在地實驗策畫。 「靈光乍現--雖遠猶近,雖近猶遠」(Aura Spurt: Remoteness Nearby)是平易而愉快地貫徹數位藝術本身的分享與娛樂性格。 數位藝術因其 ...
發佈時間_ 2017\11\30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8/02/10
2017年,我受邀擔任的DokuFest國際影展評審,該影展以紀錄片和短片放映為主,週邊還有多不可數的各種工作坊與各式活動。而這個巴爾幹半島地區規模最大、最富盛名的文化活動,其實緊緊扣連當地的文化與政治,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價值。在這場分享會中 ...
發佈時間_ 2018\05\03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