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ET@T Forum] 史旻玠「從類比到數位:數位軟體是否能帶來大量聽音模式?」
影片長度
00:25:22
時間標籤
[ET@T Forum] 史旻玠「從類比到數位:數位軟體是否能帶來大量聽音模式?」
資料時間_ 2014/08/16
資料地點_ 在地實驗 ET@T

可攜式電腦的發展,讓越來越多人能夠自己創造音樂。而無論是數位音頻工作站(DAW)、軟體APP、數位硬件,都擁有獨特的音頻工作流程與方式。但更重要的是,這些軟件的設計更多是具現了人們對於音樂的特定想像,並且也回頭對受眾產生極大影響。和視覺相異的是,音樂被視為時間的藝術,但樂譜空間化了這個時間流的藝術形式,而現代音樂家則是透過不同的技法去打破空間結構的形式,去突顯時間性的效果。透過這種觀察方式,軟件也在這兩者間打造自己的生存方式。相對於視覺,聲音在藝術領域中被視為抽象度極高的對象。在過去它透過音符作為中介而被形塑,但複製技術的發明,動搖了音樂的藝術形式,聲響漸漸的成了被討論的主題。從類比技術到數位技術,音樂形式產生了劇烈的變化,聲音有了無限的可能。也因此,「聽」成了當今至關重要的命題,然而,聆聽者到底要如何聆聽才能察覺藝術形式,又或者這些需要察覺的聲響是如何被社會性的塑造?面對數位時代的多變聲響,我們需要重新找尋那些,對於聆聽至關重要的變革技術,不僅是因為它所帶來的新穎聲響,更是聽音模式的歷史轉折,塑造我們如何感覺聽「聲響」這件事。

延伸閱讀:
1.從類比到數位:數位軟體是否能帶來大量聽音模式?,在地實驗計劃論壇,2014/08/16
2.在地實驗計劃論壇「電音與科技的時代感」系列總覽(2014/06/14-2014/10/18)

發佈時間_ 2017\01\18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史旻玠、論壇公開播映資料之著作人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2124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2013/11/15-2013/11/24
2013年第八屆台北數位藝術節「超神經」,由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承辦,台北數位藝術中心企劃執行。 「超神經」(Data-Neurons)的概念結合了當代全球網絡社會中兩個重要的核心議題——「巨量資料」(Big Data)與「神經元」(Neurons)。從二十世紀末最後的十年開始, ...
發佈時間_ 2017\12\18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8/12/03
第二屆水田部落行為藝術節「當代表演的原民性」開放講座 ▽場次一「剝奪、重生、路徑:瓦旦塢瑪的行為藝術」 時間:11/27 Tue. 19:30 主講:瓦旦塢瑪 主持及與談:許瀞月 ▽場次二「腳譜,身體實踐與文化記憶」 時間:11/ ...
發佈時間_ 2020\03\25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9/07/11
1959年次的黃文浩與1968年次的張賜福,兩人打拼出臺灣第一個以文化藝術為主的「在地實驗網路電視台(ETAT)」,不但比臺灣大學的「臺大之星網路電視(Nedio TV)」早一年,也比「網路劇院」早半年成立。「跨領域」、「不確定」的藝術是 ETAT 創台以來最大的目標,他們認為二十一世紀的新人類 ...
發佈時間_ 2016\11\02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