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MNML 08] 藝術家的「科學」夠科學嗎?
影片長度
01:33:40
時間標籤
[MNML 08] 藝術家的「科學」夠科學嗎?
資料時間_ 2015/04/12
資料地點_ 在地實驗 ET@T

Venzha Christ 是來自印尼日惹的藝術家,1999 年創立「HONF自然纖維之屋」這個跨領域的組織,結合音樂、設計、電腦工程等不同背景的實踐者,推動跨學科的藝術創作。邀請 Venzha Christ 來台灣進行一個月駐地創作的 Dovetail X 實驗室劉宥宜,曾在2013年國立台灣美術館亞洲雙年展「返常」期間協助藝術家接洽台灣農業基因工程研究機構,進而參與作品〈哈囉,生物科技!-編年療法(藝術家缺席的藝術-末日將至的媒體藝術)〉(HELLO BIO!–CHRONICLE THERAPY(Art Without an Artist – Media Arts Are Almost Dead)的製作,對於科學(科技)如何刺激藝術家開發新的感知向度有所體會,也有志於促成藝術作品的公眾參與,以及連結有用的資源。而陳瀅如則是在參與2012年臺北雙年展(〈共登世界大同之境〉)之後,開始採用神秘學和科學的研究材料,展開她探索個體與集體意識的三部曲系列。她在影像裡常常展示取自NASA或醫學研究檔案的科學素材,更與她所描述的作品主題維持冷靜、客觀如研究人員一般的觀察距離。上述特性,也讓她成為台灣藝壇極少見同時處理科學與占星題材的藝術家。目前正在伊通公園展出《超距作用》(Action at a Distance)。因此當瀅如與 Venzha 兩位擁有不同養成、美學語彙與信念,有志一同地選擇從科學(科技)語言切入藝術的創作者於數位荒原相遇時,會撞擊出什麼有趣的對話?我們能不能從「建構藝術感知的知識」前提來理解科學?而當「科學」變成藝術家的媒介(medium)時,對於科學語言的精準要求,會變成創作與創意的助力或阻礙呢?數位荒原開春論座談別與在地實驗計劃論壇合體,邀請王柏偉擔任主持,在三小時對談裡深入理解兩位藝術家近期的創作關注及其科學興趣剖析,試圖從社會、溝通、方法論及科學哲學等面向釐清「藝術家」與「科學/科技」的關係,幫助觀眾更精準地掌握這類藝術家的創作。

※編按:本次活動圖片設計為羅天妤。
※編註:本場活動由數位荒原與 Dovetail X 實驗室主持人劉宥宜合辦。

紀錄影片:

1. MNML08 [2015] 藝術家的科學夠「科學」嗎?Part1 (Chen Yin-ju X Venzha Christ 1)
2. MNML08 [2015] 藝術家的科學夠「科學」嗎?Part2 (Chen Yin-ju X Venzha Christ 2)

延伸閱讀:【數位荒原】數位荒原見面會08:藝術家的「科學」夠科學嗎?

發佈時間_ 2017\02\15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Venzha Christ(HONF)、陳瀛如(Chen, Yin-ju)、論壇公開播映資料之著作人、羅天妤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數位荒原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2446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2014/09/20
台灣是為「高原型幻島」,承載深不可測又根節繁錯的(後)殖民歷史。表演藝術作為社會的鏡像,不僅反覆鑿刻歷史的痕跡,更在意識或無意識間洩露了其自身與歷史幾乎雜交般的權力關係。國慶慶典的儀式化規訓身體、野台上胡撇仔藝人的癲狂表情、政府贊助劇場樣板戲的偽京劇聲腔、及、以紅繩捆縛半裸乳房的愉虐 ...
發佈時間_ 2017\01\18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4/08/16
可攜式電腦的發展,讓越來越多人能夠自己創造音樂。而無論是數位音頻工作站(DAW)、軟體APP、數位硬件,都擁有獨特的音頻工作流程與方式。但更重要的是,這些軟件的設計更多是具現了人們對於音樂的特定想像,並且也回頭對受眾產生極大影響。和視覺相異的是,音樂被視為時間的藝術,但樂譜空間化了這 ...
發佈時間_ 2017\01\18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7/03/08
冷戰時期,全球藝術版圖除了藝術中心轉移之外,同時也揭起了文化冷戰的序幕。魯賓(Andrew N.Rubin)《帝國權威的檔案》所提到冷戰時期構成歌德世界文學的再興起,或是斯勞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帶有文化地理學概念將冷戰時期視為歐洲現代化模型的休眠時期。在這一次的講座我們將從文 ...
發佈時間_ 2017\06\30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