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專訪死詩人社
影片長度
00:11:07
時間標籤
「死詩人社」成員專訪
陳靜瑋作品《我只是想告訴你們》
林德俊作品《寫詩》
林德俊作品《某書店的詩集專櫃》
專訪死詩人社
資料時間_ 1998/08/14
資料地點_ 在地實驗

「死詩人社」是一群輔大的年輕詩人所組成的團體,他們從校園、各式文藝營及BBS上獲取資源或是吸收同志,對舊世代環境的熟悉加上新世代的優勢,成員林德俊自信的說:「『跨界』是我們新世代對文壇前輩的喊話。」
林德俊認為,不管轉化成哪種形式, 詩就是詩。詩的跨界是一種新世代必然有的現象,這群年輕詩人成長在多媒體充斥的環境下,滋養他們的文化養分來自於劇場、電影甚至電玩,因此創作漫越了邊界也是極其自然的事。老一輩的文人不重視新的形式,而主流媒體又壟斷多數讀者的閱讀空間,搶不到發言權的年輕人只好開闢第二戰場:網際網路。
對死詩人社而言,創作是作者對世界的體認與反應,因此他們一再強調「以詩為質」:創作是作者對世界的體認與反應,將詩作為一種精神,體現一個人的質地。

引自:
〈人面詩身--跨界混種的新世代詩人〉,《在地實驗網路電視台》,1998/8/14。

發佈時間_ 2017\09\05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林德俊、陳靜瑋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3166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2015/12/07
葉庫德莉的作品創作目標是帶領觀眾探索自身的記憶,再從中提出記憶和它被轉譯為現實感知之間的差異,最後如何形成為我們的意識。她1989年出生於美國加州,小時候移民到以色列,現在居住與工作於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娜娃以黑白平面的紙雕技術結合自學研究與現成物為藝術實踐方法,透過自然與人為的災 ...
發佈時間_ 2017\02\07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5/02/07
安東尼奧‧德‧尼可拉斯(Antonio de Nicholas)說:「神祕主義者最初的文本…...是他的身體……」,舞蹈與影像結合的機緣似是其來有自? 回溯先鋒們實驗電影與舞蹈的革命,旁涉國際舞蹈影像展及各地實驗的新陳代謝,導演、編舞家、舞蹈家、攝影師、剪輯師、燈光與場景設計 ...
發佈時間_ 2017\01\24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6/09/16
沈莘近來的實踐以影像作品為主,探索著藝術家在社會中所處位置,並著重對技術、判斷、權力和道德的重塑及運用。關注過的一系列命題包括在美學意識和經濟的结合中少數民族的他者化,電影語境中就其移情作用方面的功能性表演,以及新科技的教化之維所潛在的生產力。此次將著重於個體與群體在全球語境下的移動 ...
發佈時間_ 2017\02\08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