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專訪《台灣美學文件》李疾
影片長度
00:14:47
時間標籤
專訪《台灣美學文件》李疾
資料時間_ 1998/09/18
資料地點_ (不明)

從《台灣美學文件》到《YUMMY》雜誌,以及「宗教藝術節」、「攝影天橋」、「紀錄片雙年展」等文化活動,催生者之一——台灣美學的李疾說道:「我想這些不只是公共藝術而已,是一種新的,透過藝術的形式,來進行我們相互的生命交流。也是審美能力的相互成長及補充。」例如第一屆的「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李疾表示策動紀錄片雙年展的動機十分單純,是想在一些官方的影展外,建立一個樸素、人道而更具批判性的影展,「紀錄片」對他而言,象徵著影像權力的釋放,可以說是對社會影像霸權的一種挑戰。也是一種對台灣「社會記憶」累積和雕塑的工具。
長期對民俗宗教文化有相當關照的李疾,也談到於中秋節舉辦的「帳篷藝術節」。他認為這些節令、生命禮俗擁有豐富的文化基礎,若喚醒其內在的精神並進行昇華,將發揮無與倫比的能量。「帳篷這個空間的機制,代表了避風避雨,聚生繁衍的概念,廣義的來說,它包容了人類的生命行為。這也就跟中秋節的傳統團圓概念發生了對話關係。」利用藝術和傳統節慶結合,創造更多的可能性,是李疾創作思想中的主軸精神。

引自:黃思嘉,〈紀錄與詮釋:民俗與藝術專訪「台灣美學」李疾〉,《在地實驗網路電視台》,1998/09/18。

發佈時間_ 2017\09\06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李疾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3246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1999/09/08
...
發佈時間_ 2017\09\06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8/11/13
百樂門大戲班成立於1996年,由二十初頭的年輕人組成,團員大多從高中起就一起做戲。1998年《百樂門釣蝦場》在中正二分局小劇場藝術節開幕演出,由陸慧綿編導,劇情改編自《死亡雞肝》。《百樂門釣蝦場》將釣蝦場作為舞台場景,描述釣蝦場中百無聊賴的人們,藉由釣蝦打發時間、轉移注意力,事實上每個角色在等待。本劇藉由釣蝦投射每個角色的渴望,也使觀眾在這個寂寞釣蝦場 ...
發佈時間_ 2016\09\08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8/12/18
...
發佈時間_ 2017\09\06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