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第三屆台北數位藝術節-K.T.科藝獎 「網路藝術組」技術創新獎〈訛〉
影片長度
00:08:54
時間標籤
第三屆台北數位藝術節-K.T.科藝獎 「網路藝術組」技術創新獎〈訛〉
資料時間_ 2008/09/12 - 2008/11/09
資料地點_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08年第三屆台北數位數位藝術節「超介面」,由在地實驗策劃。

數位時代裡各種介面的作用,是將機械化的電流轉譯成彼此相通的訊息,透過人機之間的輸入與輸出、遠端的連線,延伸成為一個資訊的網絡。介面之間的連結永遠是超越單一介面的網路的建構,即介面的功能原本就包含超越本身與向外擴張的隱喻。沒有一個介面是以獨立存在而被設計製造出來的,所有的介面都是一個整體系統架構下的通道,除了完成自身的特殊任務之外,也將同步傳遞訊息給其他介面,包括終端的顯示介面也是透過人的作用以複雜的方式回饋給系統,而這就是超介面的基本概念。

就人文活動而言,超介面也可視為超越與詮釋的介面。透過介面,人機之間的交互運作讓我們變身為智慧型態的精密機械,電子眼取代視網膜的功能,在網路空間裡,世界成為肌膚及神經末梢的延伸,世界已經透過身體的新經驗而具體實現,而當下的知覺已經自明,無需等待頓悟或再現。而時空觀念與認知是相對的,亦即文化建構的結論。當代的時空觀念與認知,由於數位工具與新介面融合著身體感知經驗的迅速發展,已經進入時間重疊與空間扁平同步、多元的數位時代。數位藝術作品作為回應時代的產物,必然也會表現出這種超越時空狀態的趨勢。

影片為「超介面」K.T.科藝獎 「網路藝術組」技術創新獎作品〈訛〉。〈訛〉的構想源於「傳話遊戲」,透過繪圖的方式進行互動:第一位使用者任意畫一張圖,將圖傳給下一位使用者,第二位則在沒有其他資訊輔助的狀態下,重新再畫一次,再將圖傳給下一位使用者,以此類推。這些畫作最後會依序呈現在網頁上,試圖探討網路資訊的傳播與個體認知之間形成的差異。

摘自:「得獎名單」,《2008台北數位藝術節「超介面」》。

延伸閱讀:2008台北數位藝術節「超介面」。

發佈時間_ 2017\12\13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張炳傑、紀忠毅、卓士傑、陳鴻銘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4630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2010/11/26-2010/12/05
2010年第五屆台北數位藝術節「串」,由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承辦,台北數位藝術中心企劃執行。 Cluster運算概念可從機械與機械之間延伸思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第五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就在一個底限的資源或範圍內,以過去累積 ...
發佈時間_ 2017\12\18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07/11/23- 2007/12/02
2007年第二屆台北數位數位藝術節「玩開」,由在地實驗策劃。 數位技術與概念對於藝術創作而言,既可以說是一種形式上的創新,也可以說是一種內容上的進化。作品也能擁有更多樣化的發展潛力。但我們更關心的是數位概念為藝術創作所開拓的 ...
發佈時間_ 2017\12\12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06/11/10-2006/11/19
2006年第一屆台北數位數位藝術節「靈光乍現」,由在地實驗策畫。 「靈光乍現--雖遠猶近,雖近猶遠」(Aura Spurt: Remoteness Nearby)是平易而愉快地貫徹數位藝術本身的分享與娛樂性格。 數位藝術因其 ...
發佈時間_ 2017\11\30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