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NOISE》vol. 2:〈THU20〉
《NOISE》vol. 2:〈THU20〉
資料時間_ 1993

作者為《Vital》主編、同時也是THU20 的好友Frans de Waard。THU20 是荷蘭的電子實驗噪音樂團,作品主要是以電子具像聲響為素材,透過極端的思維、意識,將噪音精心剪輯、琢磨、拼貼,具有高度的實驗性。

此篇訪談翻譯自荷蘭的地下實驗音樂刊物《Vital》,收錄於1993夏季發行的《NOISE VOL. 2》- 〈THU20〉:

THU20 是荷蘭的電子實驗噪音樂團。THU20 的音樂主要是以電子具像聲響 為素材,透過極端的思維、意識,將噪音聲響精心剪輯、琢磨、拼貼而成,具有高度的實驗性。

這篇訪問是翻譯自荷蘭的地下實驗音樂刊物「Vital」。 作者是THU20 的好友Frans de Waard(「Vital」的主編,荷蘭另一支電子實驗噪音樂團Kapotte Muziek的靈魂人物) 。訪問的時間大約是1990年左右。雖不是很新,但仍能提供相當資訊,對了解這對較陌生的樂團有所助益。

你們能告訴我們關於THU20 的創作歷程?

THU20 成立於1985。由Guido Doesborg、Jac van Bussel、Roel Meelkop、Ios Smolders和 Peter Duimelinks共同組成的現場/即興表演樂團。從一開始,很清楚地我們對pure sound的運用,都有很大的興趣。THU20 在荷蘭各地作過一些現場表演後,在1987年決定停止現場演出,全心專注錄音室的創作。在1990年這些努力的成果就展現在一張名為「Eerste Schijf」 的CD。1989年,在錄音間創作結束之後,THU20 在’s-Hertogenbosch 和Bordeaux 兩地現場表演。1990年初作了一個radio play 由荷蘭國家廣播公司(dutch national broadcastcompany)廣播。

THU20 的成員有何音樂背景?

Guido 和Roel是藝術家,Jac 和 Peter 在Den Bosch 的V2工作,Jac同時擁有”Midas Music” 廠牌。Ios是作曲家。我們後面三人幾乎每天都主動的或被動的來創作音樂。其餘前面兩位則是每3、4星期一次聚在一起創作音樂。

為何一個像THU20 的團體要發行CD?

這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覺得我們的音樂最好能從數位器材重新播放出來。唱片不可能像CD在任何動態下有如此「乾淨」的聲音,CD也不會有「呸啪」的雜音。關於500 張的銷售量,或許你會認為:我們有世界性的市場。

THU20 稱自己是一個共同體,以什麼方式影響你們的創作?

所有THU20 的成員都是平等的。我們全都有相同的工作。每位成員都是工程師、製作人、作曲者等。那使我們以二人或三人組合一起創作。當然,這意謂當我們在創作一件作品時會有很多討論。但經由這些年,我們已學會去了解彼此。在THU20 ,意念想法是由五個完全不同角度所提出,而這也引領出非常不同的音樂。

你們對Sampling有何觀點?

關於這方面我們沒有觀點。我們把Sampler 當做一種工具。對流行音樂家來說他們是很感興趣,但我們並沒有看到很多高明使用這些東西的例子。關於竊取別人創作音樂的問題,我們只能說,如果有人使用我們的音樂3、4秒是沒有關係的。

什麼是你們音樂的聲音來源?

任何東西。我們使用任何我們認為可以放入我們所創作的。這些聲音被塑造成我們所想要的,不單只使用效果器還經過速度的變化、篩濾等。就像早期電子作曲家在將訊息轉為數位化之前所作的。

你們和其他藝術理論有何關聯?

在我們團裏兩位專業的藝術家很顯然地和繪畫、雕塑有直接的關聯。 Ios 作曲和正與表演/藝術工作者Atty Bax一起合作,她在荷蘭、德國 表演過。在這時我們正為一齣劇場表演寫些音樂,這場表演將在1990的10 月和11月在Newcastle 和Arnhem演出。我們同時被邀請為一些藝術影帶製作原聲帶。

在THU20 舊的和新的現場表演之間有 何不同?

是的。當我們開始時,每件事是以相當無意識的方式發生。我們錄了一個 引導的帶子,粗略指出誰要做什麼,然後就上舞台。這是一個非常刺激的 過程,但經過一陣子我們看到聽眾依然只是為一個搖滾樂 Concert 而來,而不是來聽音樂。那是我們停止表演的原因之一。另外就是我們只有一半一半的機率會做好,那對我們是不夠的。現在我們上台表演就做一個過去流行的方式的,和一個比較精心設計的。還有我們對表演的場地比較講究。

你們和學院派作曲家有何關聯?

Ios 認識一些。他們的反應從反感到略感認同都有,我們非常不喜歡他們 對我們的想法。我們從古典音樂學到 一些聲音編排的結構和技巧。

未來有何計畫?

在1990的 9、10月有一張和日本 Merzbow 各半的LP,由Midas Music 發行。然後在幾個月之後我們將作兩場現場表演,之後就比較空閒。我們將做些新的錄音室作品和為一些影帶作配樂。而有些計畫是與電腦程式一 起工作。我們之中有人想要作出一首 dance-hit…有何不可,eh ?

編者按:

1.在文中所提THU20 為一齣劇場表演 配樂,劇名為「Katharmoi」 ,由 義大利多媒體表演團體「Famiglia Sfuggita」負責表演。後這配樂和另一在義大利現場即興表演作品, 收錄為THU20 的第二張CD「Tweede Schijf: Katharmoi/Bologna」。

2.在Peter Duimelinks二月的回信中 ,提到Ios Smolders已離開THU20。

檔案提供:王福瑞。

 

備註:

1993年王福瑞創立了台灣第一個實驗音樂廠牌「NOISE」,發行一系列集結台灣與國際噪音創作者的選輯《Noisenet》,並出版季刊《NOISE》,收錄許多關於噪音、實驗音樂、工業音樂的文章,以及與聲音創作者的訪談,介紹國際上各式各樣的聲音作品,藉由「NOISE」所建立的國際網絡,許多國外藝術家因此受邀參與台灣的噪音運動。《NOISE》至1996年春天停刊共發行10期,但仍繼續出版不尋常的實驗音樂作品。

 

引自:
1.〈introduction〉,《NOISE@TAIWA》。
2.〈1993王福瑞成立 NOISE〉,《聲軌– 台灣現代聲響文化資料庫》。
3.〈《伏噪》畫冊〉,《立方計劃空間》,2013/10/21。

延伸閱讀:
1.《Noisenet》線上聆聽。
2.THU20》線上聆聽。

 

發佈時間_ 2017\12\19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Frans de Waard、《Vital》、《NOISE》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5604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1993-1994
「河左岸劇團」創立於1985年6月,創團成員均為以學生社團之詩社、文社名目歷經數年人文藝術思潮琢磨訓練的淡江大學學生,並同時深受社團指導者李元貞、施淑兩位女士的啟迪和影響。被視為1990年代臺灣劇場新潮第二波中堅團體的河左岸,其內斂的劇場美學、強烈文學性的語言風格,由於身處其他眾多激進於社會參與 ...
發佈時間_ 2017\12\20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3
Zoviet France是來自英國紐卡斯爾的實驗音樂組合,他們運用吉他、人聲、電子器材等工具來創作虛幻的環境氛圍,若有似無的鼓聲為引人入勝的手法之一,挑戰聽者對聲音美學的既有觀念。Zoviet France經常於畫廊空間舉行表演,以電腦技術進行聲音與影像間的互動。 此篇文章收錄於 ...
發佈時間_ 2017\12\19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4
...
發佈時間_ 2017\12\19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