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藝術 BUS 來甩尾:空投台灣 DAY 1
影片長度
02:55:22
時間標籤
藝術 BUS 來甩尾:空投台灣 DAY 1
資料時間_ 2018/06/16
資料地點_ 在地實驗


藝術 BUS 來甩尾:空投台灣
這是一個有關熱度的計畫。透過非常遊戲性的手法,在一面挑高的牆面上投影出台灣地圖,然後投擲飛鏢來決定自己創作地點,緊接著在不算長的時間之內,試著與上述這些地方再次跟自己進行創作上的對話。

遊戲兼具了限制性與偶然性,在各方面有限的條件下,這個計畫有其明顯的侷限,也有人認為更像一場遊記。正是因為短而即興,它不會是什麼大型的計劃,而毋寧是一種具有基本反身性的行動,一種行動本身即挾帶著對自身提問的徵候,一種藉由行動試著談論行動本身的情況。


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論壇 18:00 – 21:00

2018年6月17日 星期日
線上料理工作坊 16:00 – 17:00
論壇 18:00 – 21:30


共同策劃:高俊宏、北藝大美術學院藝跨所106級研究生


發表人:江怡萱、廖思涵、林裕軒、蔡士翔、高登輝、陳佳暖、游承彥、黃英嘉、謝宏安、張靖瑩、何睦芸、劉紀彤、梁廷毓、許絜瑀


與談人:林宏璋、郭昭蘭、徐文瑞、王咏琳


總召:蔡士翔
財務:陳佳暖
場地:謝宏安
器材:黃英嘉
宣傳:游承彥
主視覺:高登輝
紀錄:廖思涵
活動:林裕軒、江怡萱


特別企劃:《吃出台灣愛》美食工作坊

《吃出台灣愛》,網路直播美食節目,我們將加入70公克的海、30公克的山,混搭各式風味,吃出對台灣的愛。

邀請各路料理好手,於 2018 年 6 月 17 日 16:00 鎖定在地實驗直播頻道《吃出台灣愛》,一同挖掘上山下海的秘辛,如何創造出獨門的料理呢?盡請準時收看!


發表作品/計劃(2018/06/16):


林裕軒
臺北藝術大學、東京藝術大學、中央美院,釣魚台

沒有任何的調查指出臺灣、日本、中國三個國家有多少人登陸過釣魚台。假想釣魚台列嶼是我們想要到達的理想之處,我們該如何躲避其他兩國的監察並登上釣魚臺?經由臺灣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東京藝術大学/とうきょうげいじゅつだいがく)、中國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术学院)進行各別繪製計畫,想像一個到達的方法,共製一個交通機器。


廖思涵、江怡萱
#Findmywayto,小琉球

「小琉球最高的地方是哪裡啊?」

在小琉球第一次的踏查經驗中,我們徒步走了全長共12公里的環島公路,原先以為珊瑚礁島應當是相當低緩的地形,但行走的過程中卻意外地發現公路的高低落差遠比想像中大。我們在漫長的行走時提出上面那個問題。這種提問感覺既熟悉又陌生,所得出的答案好似也與地理疆界的明確性息息相關。相反地,在生活的場景中,對於「最高的地方」的指認則不再迫切,甚至成為不知不覺地被遺忘的提問,如果不願意以制式的方法來切割範圍,我們該如何想像最高的地方?

在具有明確疆界的小琉球提問最高的地方看似相當簡單,但仍然能夠採集許多不同的回答:烏鬼洞旁的大斜坡、白燈塔、教堂上的十字架或者資源回收場等等,從小琉球與感受性的視角出發,來討論上述關於「最高」的指認狀態。


游承彥
望水,田中

「水啊水,你要流去兜位?」借用農村武裝青年的歌詞作為開頭,我詢問自然與自身的關係。當代調查、研究與創作注重辯證,但若是遺忘尊重的起始,或是與任何對象的動態對等關係,以至於辯證動作的激進意義,那我們是為了誰、為了什麼而辯證?與賽德克族同學參訪彰化、南投,行經霧社開始調查之前,同學與老師以酒敬祭神靈,讓我憶起每逢過年時,手中執香心卻不定的狀態。本次於彰化田中創作的與其說是作品,更接近開始某個時期、某個動作之前的一場敬拜儀式,首先獻上一首歌,一瓢酒,漂移的心終於踏實,我將引建那條圳,通往心中乾涸的水田。


梁廷毓
焱山(計劃分享)

2016年,引爆火山藝術行動在陽明山地區進行了一系列的燃煙計畫之後,在2017年進入城市與火山的區域關係研究,透過對2012到2018年之間新聞媒體報導的敘事策略與影像再現之研究,去拆解媒體塑造的火山形象,探討火山如何透過媒體被恐怖化,以及城市將自然他者化的問題。並探究除了「臺北滅城」的恐懼想像之外,台北的士林、天母、北投地區作為未來火山作用的可能範圍,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係可能為何。在2018年,進一步的以「火山如何使用城市」的提問,進行現階段的實踐,並重新思考城市與火山、人與火山的關係。


陳佳暖
track,花壇

「花壇」在歷史背景中,夾雜著閩南語、日語、英語、國語之間的調動、位移與轉換。而我對陌生的焦慮使記憶在恍惚之間不斷疊合著錯置的場景——台北虎山腳的家、花壇虎山邊的廟⋯⋯試圖親近這個場域。空間上,墓園與佛寺的楚河漢界、位處聚落四方的五營將軍廟,人們以敬、以畏建立起了那些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結界」逐漸顯現,劃分著神明、魂魄、人界的韁野,然而,劃分的同時卻也仍舊疊合並置著。如同擺盪著的休閒鐵搖椅,疊合著嗩吶般的聲響迴盪著。而時間與空間在新生之後總是朝向死亡的,虛空的遊戲機台、廠房廢墟,死亡的廢棄殘餘與復生糾結消長著,透過日常動態得已交疊、開展。而我不斷試圖親近死亡、空間、自然與記憶之間的流動關係。


謝宏安
台北電子派對場域聲響的過去,當代,與未來(計劃分享)

自2016年開始參與台灣的各類型電子派對後,我發現電子派對場域作為對話與(樂迷)交流的可能性。在頻繁參與並投以觀察後,我對電子派對場域中所出現的聲音/音樂有兩個較大的疑問。一方面是延續我上學期的城市漫遊計畫,從口述的派對場景歷史中試圖梳理出一個更完整的台灣電子派對/音樂脈絡史,因為目前這方面的資訊是相對斷裂與匱乏的。二來是透過在派對場域中的觀察,提出質疑: 為什麼台灣的傳統聲響在派對裡缺席? 他國的文化與聲音頻繁的被電子音樂取樣使用,而台灣的傳統聲響幾乎只有在實驗音樂範疇下的電子音樂中才有登場的機會。


延伸閱讀:
1.「藝術 BUS 來甩尾:空投台灣 DAY 1」,在地實驗計劃論壇,2018/06/16
2.「藝術 BUS 來甩尾:空投台灣 DAY 2」,在地實驗計劃論壇,2018/06/17

發佈時間_ 2019\08\12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林裕軒、廖思涵、江怡萱、游承彥、梁廷毓、陳佳暖、謝宏安、高俊宏、徐文瑞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6944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2014/10/08
電腦除了讓傳統樂曲的創作更加簡便外,也劇烈的改變了音樂創作以及聆聽的方式。而隨著電子設備以及電腦運算快速發展下,以Laptop作為樂器而躍上舞台中央,成了現今人們所熟悉的場景。這種取代傳統樂器,微小化而能處理大量聲響的「樂器」,幾乎在手指尖的距離就能對聲音產生巨大的影響(或者不影響) ...
發佈時間_ 2017\01\18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6/04/18
全球化的美術館真的存在嗎?在阿布達比建分館是不是最好的方式呢?儘管藝術史學界對於理想的全球化美術館還沒有一致的定義,它早已是近年來各大研討會的熱門話題,這個演講要分享的是在西方語境下發生的「全球化」當代美術史寫作還有美術館實踐面臨的考驗,以紐約現代美術館展示「非西方」藝術的歷史為例, ...
發佈時間_ 2017\02\08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5/05/26
張碩尹(1982年、台北),2011年倫敦大學金匠學院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畢,其早期以散佈於臺北四處之模板塗鴉為主要創作方式(Bbrother),在藝術碩士 (MFA in Fine Art) 畢業後,以往塗鴉的街頭性轉往機械裝置,張碩尹創造出各種機器,時而具實際功用、時而破損故障、時而爆破自毀。他的創 ...
發佈時間_ 2017\01\03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