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表演與身體】兵役身體與無行動能力:以《軍史館殺人事件》為例
影片長度
01:07:12
時間標籤
【表演與身體】兵役身體與無行動能力:以《軍史館殺人事件為例》1
【表演與身體】兵役身體與無行動能力:以《軍史館殺人事件為例》2
【表演與身體】兵役身體與無行動能力:以《軍史館殺人事件為例》3
【表演與身體】兵役身體與無行動能力:以《軍史館殺人事件為例》4
【表演與身體】兵役身體與無行動能力:以《軍史館殺人事件為例》5
【表演與身體】兵役身體與無行動能力:以《軍史館殺人事件為例》6
【表演與身體】兵役身體與無行動能力:以《軍史館殺人事件為例》7
【表演與身體】兵役身體與無行動能力:以《軍史館殺人事件為例》8
【表演與身體】兵役身體與無行動能力:以《軍史館殺人事件為例》9
【表演與身體】兵役身體與無行動能力:以《軍史館殺人事件》為例
資料時間_ 2004/12/09-12/12
資料地點_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故事大綱】民國88年6月19日,一場夾雜著社會問題、人性與暴力的姦殺命案。莊嚴冷肅的軍史館,是國家的故居,亦是國民的前世。於館內擔任保衛工作的軍人,何以在短時間內殺人、姦屍?是怎樣一股邪惡力量驅使的衝動?!
國史應該怎樣被敘述出來呢?讓它像電影裡的暴力畫面嗎?把殺人、殘虐、肢解都理想化了;還是像神話中的罪惡預言?誰控制了記憶,就控制了過去。國家認為:「過去的事件沒有客觀的存在,只存留於書面記錄與人的記憶之中⋯⋯控制過去的最重要關鍵就是記憶訓練。」(George Orwell,《一九八四》)
從國史到國族是一個敘事的過程,而誰是這個「說故事的人」?國史毫無例外地是為了國家而建構的神話,它既誇耀殺人、殘虐、肢解的神聖性,而確保這些書面記錄服務現有的正統。然後,我們就擁有了一座說故事的軍史館,或其他什麼紀念館、博物館⋯⋯。(摘自:〈軍史館殺人事件〉,2004,《兩廳院售票》

在本站「【表演與身體】兵役身體與暴行:以《軍史館殺人事件為例》」文中論及姦殺暴行與國家機器的內在關聯:

演員以漫長的戲劇時間、緩慢的身體與語言節奏,表演著外顯的去主體身體(兵役身體)如何行動出隱於內在的主體意志,複雜地反作用著、遂行著,更甚是隱隱暗示著兵役身體「藉解放自身實則再結構化著附於其身的權力結構」問題。

進一步探究飾演軍人角色者,他的行為及意志的狀況為何?劇中幾句台詞或可作為參照。男演員提到「(男演員自己)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別人。」,以及明明是掐著女演員時的施暴時刻,女演員質問:「他怕呀?」與:「你是國家嗎?」這兩句極有可能觸及男性軍人長期苦思、當下掙扎的心理狀態,男性軍人卻僅朝著女學生喊著:「叫、叫、叫,我要妳叫!」。

作為犧牲者、受害者的女性,卻在這樣的互動關係下呈現較男性更強的生命力、意志力與思考力,而男性代表的兵役身體便諷刺地作為無能的、無生命動能的代表。

本文〈【表演與身體】兵役身體與無行動能力:以《軍史館殺人事件為例》〉概念取自 2004新點子劇展《軍史館殺人事件》(2004)放映討論會(2019.04.22)文字紀錄,摘要段落如下:

 

【段落一】

參與者B——我覺得男性角色塑造的比較單一、同一化。國家和軍人都是國家與暴力的化身。男殺女,士兵殺女學生。我覺得戲是蠻溫暖的,戲給人很冷的感覺是因為噪音,不是因為台詞。王墨林的主題很一貫,只是每次敘事的方法都不同。 現實世界女性是一個受害者,對我來說《軍史館殺人事件》是一個愛情故事,我覺得女性角色很複雜,如果我是受害者家屬⋯⋯,戲中女演員作為當下受害者怎麼會很冷靜的去評論她自己與加害者的情況?男性角色是不能行動的,無路可出,台詞也有提到: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別人。反而女性變成一種犧牲,犧牲作為一種拯救,兩個人在相互拯救,即便男性最後掐住她,女性台詞反而正在說:「他怕呀?」(她正在分析他角色的內心,看到他的孤獨)女:「你是國家嗎?」男生:「叫、叫、叫。」他們正在互相召喚。

發佈時間_ 2019\08\16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差事劇團、(導演)王墨林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6997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2018/11/27
第二屆水田部落行為藝術節「當代表演的原民性」開放講座 ▽場次一「剝奪、重生、路徑:瓦旦塢瑪的行為藝術」 時間:11/27 Tue. 19:30 主講:瓦旦塢瑪 主持及與談:許瀞月 ▽場次二「腳譜,身體實踐與文 ...
發佈時間_ 2020\03\25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9/04/11
「零與聲」成員林其蔚將聲響實驗結合身體行為,探索感官與意識的極限,嘗試開發新的知覺模式;作家吳菀菱擅長在散文中詮釋宗教義理,以小說敘述六道輪迴裡人性的部分。兩人都曾是輔大貓劇團成員,也時常在甜蜜蜜活動,卻從未正式合作。這場由在地實驗獨家記錄、於差事藝文中心展開的《空與慢》試演,是兩人的首度共演。演出中,林其蔚的行動持續流動而不明確,吳菀菱對於「書寫」卻 ...
發佈時間_ 2016\11\24
0則迴響
發佈時間_ 2022\10\04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