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刷臉時代的反統治鏈——對談講座:「 裏空間 」中的身分轉向
影片長度
01:47:00
時間標籤
刷臉時代的反統治鏈——對談講座:「 裏空間 」中的身分轉向
資料時間_ 2018/12/01
資料地點_ 在地實驗

美國政治經濟學者・法蘭西斯福山,曾撰文提到:「 二十世紀上半葉,許多展望性的恐懼都集中在扼殺個體性和隱私的大型、中心化的官僚暴政上:比如喬治·奧威爾的《 1984 》。然而,人們設想中的反烏托邦的性質在本世紀最後的幾十年開始發生變化,其中一條線索談到了身分政治引發的焦慮。 Neal Stephenson 在 1992 年的小說《 雪崩 》( Snow Crash )中,提出了一個無處不在的虛擬實境( Metaverse ),個體可以在其中選擇虛擬化身,任意改變身分。」

在一個身分可以隨時生產、製造,杜撰、變幻的機器中介社會中,「 身分 」未來也可能跟「 臉 」一樣開始不再值錢,一些掌權者越去凸顯身份的重要.其實只是更加裸露他自身受困於這種政治焦慮之中。在台灣、藝術家喜歡 Cosplay 其他勞動者,而醫生、科學家在遁入藝術道,策展人則熱衷身分場域搬遷・在台灣這樣的情境下,藝術內「 身分政治 」的想像到底還可以怎麼打破?

【 對談 】陶亞倫 VS. 施懿珊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策劃單位 |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空間合作 | 在地實驗
執行單位 | 刷臉時代的反統治鏈計畫主導者——施懿珊
視覺設計 | 楊育昇

【 「 刷臉時代的反統治鏈 」進駐動機 】

當科技烏托邦成為世界主要支持與反對論調時,如何提出新的討論視角?尤其現在普遍媒體的報導語境、那些一貫的 1984 式監控批判,也已逐漸不再適合用來看待中國模式下的社會設定。近年 arXiv 上出現大量具備反烏托邦想像的研究,部分未有明確技術論證的實驗,甚至多次遭台灣科技媒體挪借用來作為「 具有反中國技術意象 」的佐證材料。如何避免過多因「 中國對抗技術 」觀點的文章,影響對未來科技文明的評斷?

不斷在發生的一連串機器對現實世界的「 辨物 」和「 翻譯 」,都在表明有更多視覺運作可能正在我們無法理解的空間定義中發生。作為創作者,又該如何思考( 與反饋 )這些因為認知結構改變所帶來的視覺效應?除了從社會學角度來談人類到底被科技重塑了哪些行為、從視覺技術的變化上談論敘事佈局,對我來說是關注科技文化的藝術工作者所能、也必須處理的特殊項目。

延伸閱讀:

1.「刷臉時代的反統治鏈——對談講座:「 裏空間 」中的身分轉向」,在地實驗計畫論壇,2018/12/01

2.「合作活動」,在地實驗計畫論壇

發佈時間_ 2020\03\25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施懿珊、陶亞倫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7897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2018/04/02
▣簡介: 位於台南市的土溝,在當地居民與台南藝術大學的協力下,於2002年成立了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2012年,協會結合在地的公司與藝術團隊,發起了「農村美術館」的概念,致力讓農村成為年輕人可以實現夢想的地方。 阮永翰在2016 ...
發佈時間_ 2018\05\03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7/06/15
在動畫場景中聽到的聲音引導我們將感覺的價值、訊息的價值、表現的價值投射到影像上,以產生一種印象,而這種印象是我們現實中從聽覺上觀看(audio-viewing)的東西,即是增值(added value),此講將延續第四講提到內容之「聽覺體系」(system of audition) 去探討動畫真人版電影與原作動畫中聲音的挪用,動畫真人版中追求一種超現實 ...
發佈時間_ 2017\06\30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6/10/13
奧賽德工廠於2016年策畫了一場研究計畫,前往三座位於島嶼東南亞的城市: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的達沃、東馬來西亞沙巴州的亞庇以及印尼蘇拉威西島的望加錫。這三座城市都偏離國際上熟悉的首都及國際城市,但卻乘載著豐富的在地文化及發展當代藝術的潛 ...
發佈時間_ 2017\02\08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