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王博彥
影片長度
1:45:33
時間標籤
王博彥
資料時間_ 2019/05/02
資料地點_ 在地實驗

王博彥:「數位科技斡旋下的焦慮和渴望」

我的創作實踐以數位媒體為主要媒材,探索在不同錯置的語境之中,關於自我實現過程所造成的焦慮以及對於塑造自我認同的渴求。近期關注的主題包含在科技中介下記憶和感知是如何構成,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雙重性,以及主觀認知下地方所具有的延展性。

當今因科技而日趨連結的世界提出了減低人際之間孤立感和疏離感的願景,卻也同時諷刺地加速了這個現象。因此,我藉由藝術創作實踐不僅作為一種了解自身的方法,亦以此作為一個媒介檢視更為普遍且關乎人性的議題,例如遷移,歸屬感以及身份等。同時,我也對於探索作品中關於類比和數位,現實與再現,繪畫性和電影性之間的界線感到興趣。

在這次座談中我將分享一些過去的創作,特別是過往三年於紐約期間所創作的作品,包含影像裝置和三維列印雕塑等。我也將介紹近期參與過的光雕投影和虛擬實境,以及目前正在進行中的一件電腦動畫作品。

延伸閱讀:

1.「王博彥」,在地實驗計畫論壇,2019/05/02

2.「在地聊」系列,在地實驗計畫論壇

發佈時間_ 2020\03\25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王博彥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7995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2014/12/07
展覽是人喜歡的活動之一。1851年倫敦世博會印證了這一點,同樣的在台灣,1935年的始政博覽會也印證著這一點,直到當今的「特展」,也同樣證實著這一點。展覽,將「物」與「人」結合在一起,一方面是提供物件展示的機會,一方面是提供人們博覽的機會。「展.人:探討台灣特展文化」這系列的講座主要 ...
發佈時間_ 2017\01\20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6/03/09
日本經濟於上個世紀90年代達到高峰,科技及其表現形式的實驗也大量出現,這個時期的藝術家們在創作上對於技術導向的未來思考採取批判的態度。泡沫經濟之後,日本整體的價值觀在許多事情上都發生變化。90年代迄今的25年,許多錄像或媒體藝術家的作品表現了不同的實在體驗,而對技術所帶來之未來的美好 ...
發佈時間_ 2017\02\08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4/10/26
從賤斥蔑稱到能動符號,「酷兒」一詞經歷數波性別社會運動層層疊疊的轉質與再製,從指向單一族群的名詞走向無有特定指涉的動詞。正如巴特勒所論,作為固定名詞的「酷兒」本質上已失去其原有的革命力量;而作為不定動詞的「酷兒」或可持續牽引社會邊境怪誕族群的顛覆性抵抗力量。古早時期的酷兒表演藝術家, ...
發佈時間_ 2017\01\18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