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林桂如
影片長度
2:19:48
時間標籤
林桂如
資料時間_ 2019/09/09
資料地點_ 在地實驗

【樂器解構與樂譜演繹的時代性: 以Helmut Lachenmann “Pression” (1969) 與動見体 “凱吉一歲” (2013/15) 為例】

在德國當代作曲家Helmut Lachenmann 1969年的作品“Pression”中,演奏者必須按照Lachenmann創作的「樂譜」,以「解構」的方式演奏大提琴; 這個作品揭開了Lachenmann 所謂“musique concrète instrumentale”(具象器樂)的創作手法,也開啟了當代音樂中所謂「陌生化」的音響世界,以及非典型的樂器演奏技巧。林桂如2013年在動見体主持創作的 “凱吉一歲”,則以一台改造過後完全沒有琴鍵的鋼琴,結合音樂、肢體及聲音裝置,獲得了當年台新藝術獎的年度五大作品,並且至今持續於海外巡演。
在這場講座中,林桂如將以作曲者的身份,從「樂器解構」及「樂譜」的角度,談談這兩個作品,以及「為什麼在那樣的年代,作曲家做那樣的選擇」。

延伸閱讀:

1.「林桂如」,在地實驗計畫論壇,2019/09/09

2.「在地聊」系列,在地實驗計畫論壇

發佈時間_ 2020\03\25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林桂如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8060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2019/08/05
從藝術家陳庭榕的裝置作品《我只在乎你(私語)》與表演作品《群虎》出發,我們想一起探討什麼是屬於八〇年代時至今日的聲音:聲音它如何在我們的每日生活中成為被感知、製造,傳播、儲存及物件化;聲音的如何形塑文化與可能的政治意涵;聲音做為一種藝術生產模式,如 ...
發佈時間_ 2020\03\25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8/06/07
當代數位科技的發展可說是形塑出了人類大不同於以往數千年的生活模式與(創作)想像空間,因而讓「表演」領域的作品也逐步走出新的創作觀念,前幾年連續舉辦的、目的在於扶植實驗性跨域創作的「數位藝術表演獎」、甫於5月中結束、演出多個國內外表演的臺中歌劇院「2018 TIFA 臺灣國際藝術節」,美術館或畫廊 ...
發佈時間_ 2019\08\08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8/06/23
以王獻篪《阿爸的情人》(1995) 作為重探「九〇年代台灣(小)電影」的開始。 此次座談聚焦於「多語性」:從八〇年代台灣新電影作為(帶有抗爭性的)「寫實」的多語,到九〇年代新新人類電影裡作為 (影音產製與消費)「技術」的多語 ...
發佈時間_ 2019\08\12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