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表演與身體-關鍵概念】橫向式劇場
【表演與身體-關鍵概念】橫向式劇場
資料時間_ 2010

兩面舞台式的小型劇場,表演舞台橫跨在觀眾席中間,觀眾分別坐於兩側。此種舞台讓故事與人物角色更聚焦於內在的情緒,也比其他形式的舞台更能表顯敵對雙方的衝突。

摘自:容淑華。2010。《空間的表演》。台北:黑眼睛文化。頁33-34。

圖為光之片刻表演會社,劉守曜導演作品《愛比死更冷》,戲名源自德國新電影導演法斯達的作品,劇中人物則取材自小說家白先勇作品中的典型角色,再由演員自身發展出對白與人物骨肉。由何佳霖、林維、張令嫻、馮國珍、羅曲妃等十位演員演出,營造描寫愛情的殘酷面。舞台即是採取橫向式劇場/兩面式舞台的形式,觀眾分別坐在中間走道舞台的左右兩旁。

同樣形式的舞台概念,參見本站:【表演與身體-關鍵概念】兩面式舞台

延伸閱讀:

  1. [截圖] 劉守曜《愛比死更冷》
  2. [剪報]民生劇評:李立亨談《愛比死更冷》,《在地實驗影音資料庫 ET@T Archive》,2016/08/16
  3. [剪報]《愛比死更冷》把小劇場弄得很熱 Part 1,《在地實驗影音資料庫 ET@T Archive》,2016/08/16
  4. [剪報]《愛比死更冷》把小劇場弄得很熱 Part 2,《在地實驗影音資料庫 ET@T Archive》,2016/08/16

 

關鍵字:內在、兩面式舞台、兩面舞台、小型劇場、情緒、敵對雙方、橫向式劇場、衝突

發佈時間_ 2020\05\07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劉守曜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8224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2010
十九世紀,寫實主義的產生要求舞台上的演出必須重現現實人生,要求演出寫實逼真,是故,三面牆式的布景逐漸取代透視布景。「第四面牆」理論假設在舞台鏡框前有一道隱形的牆,把演員與觀眾分開,此牆對觀眾而言是透明的,但對演員來說則是不透明的,致使舞台上所發生的一切,與觀眾席的現實存有一段相當距離。 摘 ...
發佈時間_ 2020\05\07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0
也稱三面式舞台或馬蹄形舞台。三面圍繞觀眾。布景設計與演員走位調度方面需特別注意。布景設計無法像鏡框式舞台運用布景或道具更換來指涉故事發生的地點,所以劇本地點的指涉經常運用舞台上的道具與演員的表現來表達。常藉由燈光來烘托戲劇氛圍,演員常會在觀眾區進行互動,以產生整個劇場空間的動能。 摘自: ...
發佈時間_ 2020\05\07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0
又稱黑盒子劇場。是一個黑色牆壁及地板的簡單空間,為低成本實驗劇場,在1960年代之後非常普遍,廢棄與閒置空間容易變換成此類劇場,變換的彈性很大。 摘自: ...
發佈時間_ 2020\05\07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