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演化的證據
演化的證據

此時,多數聽聞或已親見《出發吧!楊桃!》演出的讀者,約莫都明白了,這個製作的神妙處,在於「捕捉真人動作」,並將動作捕捉的成果,投製、顯影於AR虛擬角色的舞台魔幻技術。

動作捕捉的呈現有兩個層面。首先,在3D世界裡以2D形象自我展演的YouTuber、《出發吧!楊桃!》的獨角演員楊桃武蓮子,在戲外、台下、YouTube直播之餘的3D時空裡,先穿上了動作捕捉的裝置,做了一些,動畫師其後輸灌予2D版楊桃武蓮子的行動。牯嶺街小劇場的演出現場,觀眾透過兩道投影幕看見的藍髮、紅裙、白輪鞋,有一部分生動的組合運轉,就是來自3D版楊桃武蓮子的肢體貢獻——但不是操控。純就技術而言,決定2D版楊桃面貌和行為的,是動畫師,不是3D時空中的楊桃武蓮子。

其後,每一場live演出,都有幾個片段,在劇場的背幕之後,一個同樣穿著「動捕」裝置的、3D版楊桃的替身演員,即時投餵肢體行動予AR版楊桃武蓮子;所以,藍髮、紅裙的AR楊桃,可以在舞台上找幾個觀眾「剪刀、石頭、布」——猜拳輸了,她真正應該告訴大家的「秘密」,是她實質上並非3D版楊桃的Avatar;嚴苛一點說,她比投影幕上的2D版楊桃更加「虛擬」。

不過,什麼是虛擬?

演出正式登場之前,我有幸參與幾次「簡配版」排練。第一次,排練場沒有投影幕,甚至沒有背幕;沒有穿著「動捕」裝置的替身演員,3D自然人版本的楊桃武蓮子也不是藍髮紅裙。我看的,是一場old-fashioned空台獨角戲。

沒有人告訴我,日後這齣戲會配上動畫。但我聽武蓮子說話的語氣(尤其她嘲笑小學同學拼錯英文單字時候,那麼真誠有力的一句「白痴~~~~~」),看她無接縫滑轉於內心獨白與敘事表演,每一個力道乘以10的動作和語言細節,都讓我感覺,這是一場真人動畫秀。

可是,自然人楊桃武蓮子不是在演繹一個動畫角色。《出發吧!楊桃!》在我有限且極端古典的戲劇、影視經驗裡,效果遠遠超出cosplay或live-action anime——它是一種,與動畫美學相織互融、與日常生活毫不違和的「寫實主義」。套用Goffman的經典術語,我在排練現場全然沒有懷疑,我所體驗,就是自然人楊桃武蓮子「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

帶著這樣的排演記憶去看舞台演出,任何2D影像、AR影像或直播主虛擬偶像,都不可避免地少了一點張力和說服力。這不是宣揚「影像假,身體真」的衛道主義。我想知道的是,如果,身體已經是這麼無疑、無暇、無所謂模擬地動漫化了,那麼,2D的動漫世界(楊桃武蓮子如此嚮往的倉田紗南的世界),還具備哪一種現實或超現實?傳遞哪一種意義?

也許動作捕捉並不必須。也許2D和3D早已/從來沒有界線。也許直播虛擬偶像曝展出一趟由3D到2D,再到3D加2D的演化程序。也許這個程序仍在深化。也許這個程序並非不可逆。早幾年我很著迷於那些,關乎AI抑或clone的電影。它們或多或少都在探討一個類同的主題——關於愛,關於愛的能力,以及愛作為生(相對於死,或物)、作為真實(相對於人造)、作為價值的證據。電影裡,有許多AI機械人和生化複製人都想證明自己是真。只是,事到如今,何不勇敢出發呢,楊桃?其實妳已經沒有機會再做幻念虛擬的夢女了。在這裡,在2022年,說不定,所有類似動作捕捉、浮空投影等等效果似真若假的特效科技(不要說AR、VR、XR這些設備繁複,稍有失誤就弄真成假的擬像技術),都是機械人和複製人的反面——透過宣告擬真,它們竭力保護的,是虛擬仍能存在的極微小空間。


  • 更多關於《出發吧!楊桃!》:

在地實驗與山喊商行合製《出發吧!楊桃!》虛擬人物出演計畫
ET@T Lab Theater and Ο Echo.Co Studio coproduced “Go! Gorenji! VTuber performing arts” project.
https://www.etat.com/etat-news/go_gorenji/

作者 Author
毛雅芬 Ya-Feng Anke Mon
毛雅芬 Ya-Feng Anke Mon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媒體研究博士,專長為電影研究、影像文化研究,及文化產業研究。曾任職《誠品好讀》雜誌、《放映週報》、台北當代藝術館、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著有"Film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 Cinema as a Sensory Circuit"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