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標籤
篩選
格式
年份
主題
標籤:“在地實驗 ET@T” 共找到 232 筆影音資料
10 20 30 per page
資料時間_ 1999/04/19
第六屆女性影像藝術展在敦南誠品展開。本屆影展包括了許多台灣新一代女性創作者的作品,其中相當受人矚目的動畫片《最佳女主角》,作者為就讀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的吳宗璘,運用芭比娃娃象徵完美女性身體,嘲諷女性理想外表的意識型態。 同年獲得金穗獎錄影帶佳作的《No Earth On The Earth》,是吳宗璘另一部動畫創作。與實物製作的《最佳女主角》不同,《 ...
發佈時間_ 2017\09\05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9/04/07
在地實驗網路電視台即將推出網路英文版。這次網頁改版計劃的第一部份,是將過去一年的藝文活動資料及影音紀錄,放在網路上提供隨選收看,呈現給全世界的藝文愛好者收看。對於這次的改版計劃,負責英譯工作的策展人徐文瑞表示,這算是一種無實體的網路展出,它提供不同於資料庫的動態印象,有助於增加台灣藝文活動於國際間的可見度。他認為在地實驗的做法仍受限於網路傳輸速度的限制,也許 ...
發佈時間_ 2017\09\05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9/11/30-12/08
震動電子報工作室(Aftershock)邀請歐洲網路運動者Geert Lovink,於1999年11月30日至12月8日之間來台訪問,實地瞭解地震災區重建的工作,透過座談會、工作營和演講方式,與重建團隊溝通,提供他在歐洲的社運經驗,並以本地網路運動者李士傑所推動的《家園重建‧網路計劃》作為實例,探討如何善用高科技媒體,來強化災區的重建和社運的力量。引自:《震 ...
發佈時間_ 2017\09\05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9/04/07
徐文瑞針對現今國內策展潮流提出看法。他指出策展人對於台灣藝術圈是個不折不扣的外來詞彙。策展人究竟在展覽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徐文瑞說:「不知道。太多種可能了。」他認為,策展人角色在台灣的崛起,是由於由於缺乏研究能力的美術館不敢自行策展,同時希望非官方組織能帶進活潑多元的思想,並藉由國際知名策展人提升展覽的國際知名度。 大型展覽的中心概念往往內蘊學術論述或文 ...
發佈時間_ 2017\09\05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9/02/12
鄭淑麗 Shu Lea Cheang,台大歷史系畢業,網路藝術家暨媒體影像工作者。最近一項網路作品,是在荷蘭阿姆斯特丹GUGGENHEIM博物館進行的計畫《BRANDON》。這個計畫維持一年,從1998年六月到1999年五月,由鄭淑麗擔任總監,結合世界各地的優秀創作者一同參與,盛況非凡。 鄭淑麗談到計劃名稱《BRANDON》的由來,是因為1993發生的一個真 ...
發佈時間_ 2017\09\05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8/08/14
「死詩人社」是一群輔大的年輕詩人所組成的團體,他們從校園、各式文藝營及BBS上獲取資源或是吸收同志,對舊世代環境的熟悉加上新世代的優勢,成員林德俊自信的說:「『跨界』是我們新世代對文壇前輩的喊話。」 林德俊認為,不管轉化成哪種形式, 詩就是詩。詩的跨界是一種新世代必然有的現象,這群年輕詩人成長在多媒體充斥的環境下,滋養他們的文化養分來自於劇場、電影甚至電玩, ...
發佈時間_ 2017\09\05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8/06/26
「典藏老台北」 影像是歷史最佳的見證,台北主題攝影展則是台北市政府重塑台北記憶的方式。從去年的「女人.台北」開始,台灣美學國際文化公司開始協辦,到今年的「老台北人」,專題搜尋台北的老照片,包括了台灣早期的三位著名攝影家,李鳴鵰、張才、鄧南光的作品。他們是台灣最早的影像紀錄者,在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台北博愛路口早期的上海綢緞莊、一排排古樸低矮的建築,或是在 ...
發佈時間_ 2017\09\05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8/05/29
「放風藝術節」 小劇場聯盟主辦、配合中正二分局小劇場開幕活動的第一屆「放風藝術節」,公開在台北徵件,讓參加的劇團自由發揮。除了針對「放風」這個主題探討空間與身分認同,主辦單位還設計了遊戲規則:一張沙發一台電視,由李幼新、紀蔚然、戴君芳選出七件演出作品。 5月27號登場的《自話》,由臨界點劇象錄的林文尹編導、溫吉興單獨出演,試圖表達人的耽溺與瘋狂。《寂寞的十九 ...
發佈時間_ 2017\09\04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7/03/29
2010年前後至今,在抗爭運動中、或企業機構中、或政府補助項目中、或其他眾多無法被分類的,穿梭在城市公共或半公共空間中的藝術活動達到前所未有的普及程度。而都市中發生的藝術活動,大多無法外於空間活化問題,也無法避免面對公共關係。 從藝術史中解放出來的視覺藝術工作者,數十年來面對著越來越相似的處境。各種技術的邊際越來越模糊,各種典型工作方法的權威性備受質疑,藝術 ...
發佈時間_ 2017\07\01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7/06/14
Bernard Stiegler的技術–書寫,只有物理學的書寫與使用嗎?隨著資訊科學的發展,生物資訊化已經成為了科技方法以及生命政治可視化的來源之一。以九零年代數位藝術家Eduardo Kac朝往生物藝術的現象為楔子,生物資訊與BioArt的關係在資訊化的層次出現,在這裡我們將對人造生物的夢想與合成生物學作簡單的介紹,並以STS的一些案例,看待生物科技的資本 ...
發佈時間_ 2017\06\30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