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回顧文革:「二十七」年電影美學初探
影片長度
時間標籤
回顧文革:「二十七」年電影美學初探
資料時間_ 2018/10/22
資料地點_ 在地實驗

50-60年代是世界電影美學思潮發生重大變革的時代,歐陸電影正要開啟新浪潮,攝影機將會離開大型片場。但這場美學風暴基本上與新中國電影沒有發生多大的關係,此時的新中國,並不是毫無保留的接納蘇聯電影美學的觀念,也不可能向佔據世界主流市場的好萊塢學習,而是專注於建立自己的民族美學。雖然,新中國電影看似否認了好萊塢戲劇的美學,但拋開政治分歧,兩者在美學實質上有著很大的共通性:電影語言都側重於單向輸出,透過螢幕夢幻宣傳各自的價值。

1956年5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正式宣布實行“雙百”方針,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將“百家爭鳴”作為發展科學文化的方針政策。在“雙百”政策下,電影工作者嘗試將傳統藝術精神和藝術表現融入電影敘事。《早春二月》《林家鋪子》《枯木逢春》等影片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

1965年下半年,在急鑼密鼓的十年浩劫的序幕之中,《烈火中永生》問世了,一部將藝術主題和時代政治主題,緊密結合的完美的視聽“教案”如期而至,為“三突出”電影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電影語言。而這個體系中最具代表的,即是革命京劇樣板戲影片,在以極左思潮為指導的方針下,將電影敘事模式化推向極致。

延伸閱讀:
1.「回顧文革:「二十七」年電影美學初探」,在地實驗計劃論壇,2018/10/22
2.「文化大革命之後的中國影像」系列(2018/05/14~2019/04/08)

發佈時間_ 2020\03\25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葉菁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6981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2016/07/15
藝術家陳哲偉將會介紹他目前正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的創作計劃:《養神院》,計劃從研究過程如何推進至最終作品呈現。《養神院》是以台灣日本統治時期由國家成立第一間專門安置、監禁、治療精神病患之機構作為引子,審視現代性社會發展進程中無法忽視之矛盾,被自然且不公正排除的對象。以精神病患之處境為核心發展出作品〈遺忘記事〉、〈免疫身體〉與〈雙重肖像〉,試圖透過不同層 ...
發佈時間_ 2017\02\21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7/11/23
【王墨林系列首場】 繼續身體三十年:作為臺灣現代劇場文本的王墨林 主持:汪俊彥 講者:郭亮廷、王柏偉 簡介: 王墨林 ...
發佈時間_ 2018\05\02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5/12/05
1995年7月29日,這是台灣電音舞曲歷史上關鍵性的一天。DJ @llen與朋友們用卡車載運音響,在二重疏洪道舉辦了台灣第一場戶外瑞舞派對。該夜電子節奏低沈厚重宛若天啟,在馬槽、八仙、碧山巖、和平島、龍潭、馬沙溝、墾丁與埔里迴響共振,穿越20年時空來到今日。在五分之一個世紀以後,瑞舞派對與電音舞曲在台灣已然紮根,或仍是舶來品?在最後一次「數位荒原fea ...
發佈時間_ 2017\02\21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