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表演與身體】去舞台的表演身體能動性:以《拾月-在廢墟十月看海的獨白》為例
影片長度
00:37:48
時間標籤
(全片)
【表演與身體】去舞台的表演身體能動性:以《拾月-在廢墟十月看海的獨白》為例
資料時間_ 1987/10/25-1987/10/26
資料地點_ 三芝鄉錫板

河左岸劇團的《拾月-在廢墟十月看海的獨白》根據馬奎茲《伊莎貝在馬康多看雨的獨白》及《獨裁者的秋天》、拉美報導文學作品《愛與戰爭》、中國文革傷痕文學作品《反修樓》、演員陳哲鵬詩作《星的樣子》發展排演。此劇為「河左岸劇團」參與《拾月》劇展(王墨林策展)系列演出之一。演出地點在淡水海邊廢棄的樓房內,演出時風雨交加、滲入空屋內遍地泥濘,本劇另雜以戶外的演出片段,以風雨、海浪為背景。

摘自:〈拾月-在廢墟十月看海的獨白〉,《臺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數位典藏計畫:1986-2009》,2006

關於《拾月-在廢墟十月看海的獨白》中去舞台的表演身體能動性,王墨林曾在《都市劇場與身體》一書提到:

最近在台北興起的小劇場,因為沒有台子,演員與觀眾的關係就變得比較平等化;甚至觀眾直接逼近演員的接觸感,使得演員的身體在另一個身體的壓力下,產生出積極的能動性,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也是小劇場不斷在辯證的劇場思想。所以《拾月》這種再建構劇場空間的企圖,不過是為了尋找戲劇的另一種可能性,用它來打破目前在國家劇院高唱「開創表演藝術新紀元」口號下,所開創的國家經濟與政策文化相結合的文化神話。

 

發佈時間_ 2019\09\05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王墨林、河左岸劇團、環墟劇場、筆記劇場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7293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2000/5
評論展演:《十方感謝百日祭》 創作者:王墨林 合作團隊:九二一大地震受災戶聯盟 年代:1999/12/29 演出地點:中正紀念堂「大中至正」門口 「十方感謝百日祭」有別於 ...
發佈時間_ 2020\05\07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87
描述:報告劇 即時性(社會事件) ...
發佈時間_ 2022\11\10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1998/05/09-1998/05/10
本文〈【表演與身體】中國舞台劇:以《TSOU.伊底帕斯》為例〉概念取自《TSOU.伊底帕斯》(1998)放映討論會(2020.01.16)文字紀錄,摘要段落如下: 參與者D——王墨林作為劇本書寫者,《TSOU.伊底帕斯》在舞台美學部分,他沒有 ...
發佈時間_ 2020\05\07
0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