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檔案庫
BROWSE BY:
[MNML 08] 藝術家的「科學」夠科學嗎?
影片長度
01:33:40
時間標籤
[MNML 08] 藝術家的「科學」夠科學嗎?
資料時間_ 2015/04/12
資料地點_ 在地實驗 ET@T

Venzha Christ 是來自印尼日惹的藝術家,1999 年創立「HONF自然纖維之屋」這個跨領域的組織,結合音樂、設計、電腦工程等不同背景的實踐者,推動跨學科的藝術創作。邀請 Venzha Christ 來台灣進行一個月駐地創作的 Dovetail X 實驗室劉宥宜,曾在2013年國立台灣美術館亞洲雙年展「返常」期間協助藝術家接洽台灣農業基因工程研究機構,進而參與作品〈哈囉,生物科技!-編年療法(藝術家缺席的藝術-末日將至的媒體藝術)〉(HELLO BIO!–CHRONICLE THERAPY(Art Without an Artist – Media Arts Are Almost Dead)的製作,對於科學(科技)如何刺激藝術家開發新的感知向度有所體會,也有志於促成藝術作品的公眾參與,以及連結有用的資源。而陳瀅如則是在參與2012年臺北雙年展(〈共登世界大同之境〉)之後,開始採用神秘學和科學的研究材料,展開她探索個體與集體意識的三部曲系列。她在影像裡常常展示取自NASA或醫學研究檔案的科學素材,更與她所描述的作品主題維持冷靜、客觀如研究人員一般的觀察距離。上述特性,也讓她成為台灣藝壇極少見同時處理科學與占星題材的藝術家。目前正在伊通公園展出《超距作用》(Action at a Distance)。因此當瀅如與 Venzha 兩位擁有不同養成、美學語彙與信念,有志一同地選擇從科學(科技)語言切入藝術的創作者於數位荒原相遇時,會撞擊出什麼有趣的對話?我們能不能從「建構藝術感知的知識」前提來理解科學?而當「科學」變成藝術家的媒介(medium)時,對於科學語言的精準要求,會變成創作與創意的助力或阻礙呢?數位荒原開春論座談別與在地實驗計劃論壇合體,邀請王柏偉擔任主持,在三小時對談裡深入理解兩位藝術家近期的創作關注及其科學興趣剖析,試圖從社會、溝通、方法論及科學哲學等面向釐清「藝術家」與「科學/科技」的關係,幫助觀眾更精準地掌握這類藝術家的創作。

※編按:本次活動圖片設計為羅天妤。
※編註:本場活動由數位荒原與 Dovetail X 實驗室主持人劉宥宜合辦。

紀錄影片:

1. MNML08 [2015] 藝術家的科學夠「科學」嗎?Part1 (Chen Yin-ju X Venzha Christ 1)
2. MNML08 [2015] 藝術家的科學夠「科學」嗎?Part2 (Chen Yin-ju X Venzha Christ 2)

延伸閱讀:【數位荒原】數位荒原見面會08:藝術家的「科學」夠科學嗎?

發佈時間_ 2017\02\15
版權資訊
原件著作財產權人: Venzha Christ(HONF)、陳瀛如(Chen, Yin-ju)、論壇公開播映資料之著作人、羅天妤
數位檔案著作財產權人: 在地實驗、數位荒原
直接連結: https://archive.etat.com/?p=2446
發表迴響

請先登入社群網站,或是填寫兩個必填欄位「姓名」與「電子郵件」後再送出留言,您所輸入的資訊僅供本網站使用。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

 

延伸閱讀
資料時間_ 2019/08/05
從藝術家陳庭榕的裝置作品《我只在乎你(私語)》與表演作品《群虎》出發,我們想一起探討什麼是屬於八〇年代時至今日的聲音:聲音它如何在我們的每日生活中成為被感知、製造,傳播、儲存及物件化;聲音的如何形塑文化與可能的政治意涵;聲音做為一種藝術生產模式,如 ...
發佈時間_ 2020\03\25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8/12/01
美國政治經濟學者・法蘭西斯福山,曾撰文提到:「 二十世紀上半葉,許多展望性的恐懼都集中在扼殺個體性和隱私的大型、中心化的官僚暴政上:比如喬治·奧威爾的《 1984 》。然而,人們設想中的反烏托邦的性質在本世紀最後的幾十年開始發生變化,其中一條線索談 ...
發佈時間_ 2020\03\25
0則迴響
資料時間_ 2016/07/04
提到西藏,通常會想到拉薩布達拉宮和達賴喇嘛,稍有關注西藏議題的人會知道達蘭薩拉、西藏流亡政府和自焚抗議。台灣這10年來每年舉辦聲援藏獨的遊行,但「西藏」到底是指哪裡?西藏不只是現在的西藏自治區,傳統的大藏區還包含了中國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各省的一部分,以及印度、不丹、尼泊爾等,都有 ...
發佈時間_ 2017\01\18
0則迴響